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 《今日浙江》2006,(16):26-28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  相似文献   

2.
吴绪成 《世纪行》2006,(12):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谐文化源远流妊、蹲大精深。关于“和”与“谐”,距今1900多年的《说文解字》解释“和”,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广韵》进一步解释“相应”是“声相应”,与声音和语言有关;《说文解字》解释“谐”,是“从言,皆声”,也是形声字,与声音和语言有关;《广雅》和《玉篇》对“和谐”二字的解释一致,都可以同义互文,都与声音和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黔翔 《人大论坛》2007,(12):30-32
《说文解字》上讲“有禾入口”为和,“人皆能言”为谐,“和”是民生问题,“谐”是民权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不和谐、欠和谐中追求和谐,在相对和谐巾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这是一项既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把和谐当作治国理政的一种至高境界和价值追求,《周礼》称之为.“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相似文献   

6.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勘里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茬勤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8.
石国兴、高志文最近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亲切看望了95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人。季老与温总理关于“和谐”问题的一席谈话,对我们颇有启示。季羡林对温总理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对此很是赞同,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谐、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做到内心和谐,于国、于家、于单…  相似文献   

10.
和谐哲学观是当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它为我们提供了重在同一、建设的理念,追求稳定、有序的理念和强调整合、协调的理念。“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和谐哲学”的宗旨,在于引导事物向和谐方向发展。体现和谐哲学观的领导理念是以“治”为宗旨、以社会稳定为重的领导理念,强调统筹兼顾、多元统一、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中追求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治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干部工作的和谐。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干部工作新机制呢,我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五千年文化崇尚“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结合新形势下的国税系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国税,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把人的思想认识同构建和谐相结合,思想政治才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国税事业构建和谐,其内容包涵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的和谐、人与税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一是要求各乡镇、村的宣传教育文化墙和街道、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都要增加“八荣八耻”宣传内容.广泛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组织编印《房山区文明市民手册》、《房山区提高农民素质漫画集》和《外地来访人员工作生活指南》,引导市民、农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践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三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从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抓起.深入开展“道德新风满校园”、“文明行为伴我成长”、“做合格小公民”等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关乎你我他,人人都应讲和谐。本文则就公安民警如何促进心理和谐,谈点粗浅认识。一、明确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促进心理和谐的自觉性构建和谐社会,就其社会人而言,有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自我和谐最重要。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有活动都需要…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一词在《词源》中的解释是"协调",与之相关的词组有"音调和谐"、"颜色和谐"、"气氛和谐",因此"和谐"给人一种优美、祥和、融洽的感觉。可见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和乐融融、气氛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形势下,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公安机关和和谐警营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为此,要深化创建“五型”机关与构建和谐警营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五型”机关与和谐警营的内涵。在具体创建“五型”机关和构建和谐警营时,一要重视交流、沟通,在营造心和气顺的警营氛围中求和谐;二要重视激励、振奋精神,在营造奋发有为的警营氛围中求和谐;三要重视以人为本,在营造人文关怀的警营氛围中求和谐;四要重视人才培养.在营造育人用人机制的途径上求和谐;五要重视人际关系,在严格与关爱的统一中求和谐。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代学者的和谐观《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相互作用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一个美妙的哲学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不乏古圣先贤对和谐社会有诸多的想。然而,这些构想都只能留在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9.
《新重庆》2006,(10):F0003-F0003
和为贵.谐为美。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美好愿景和理想境界,一直为人类所孜孜以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奏响了和谐社会建设崭新的时代乐章,奋力描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恢宏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0.
《书经》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丰富充实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具体化为行动纲领。在此,研究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源头——《书经》的和谐思想,也许不无裨益。和谐的含义1.和谐,作为词语,“和”又作“龢”,指的是音乐和调,“声应相系曰和”(《国语·周语》)。谐,由“言”与“皆”组成,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和谐”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