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法经济法论战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年8月至1986年春《民法通则》颁布之前的七年间,中国民法与经济法学界围绕民法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是否为部门法问题展开了一场中国法学史所罕见的大论战。经济法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由于在意识形态、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与中国的高度同质性和政治正确性而在中国迅速崛起并在论战初期占尽了优势;民法由于个人主义的立场和市场取向而在政治上饱受压制并因此在论战的初期尽显被动。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决定了民法的复兴,《民法通则》宣示了民法的最终胜利。中国经济法的出路在于抛弃与民商法争夺地盘的思路,增强学术独立性,放弃统制主义的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民法上,“法律行为”向为建立法律关系之基础,亦为民法体系中之重要核心。中国大陆民法总则编建议稿有关“法律行为”之规定,亦为民法核心之一,且其规范之条文,系重要民法立法。而“法律行为”可谓已成为任何一种民法之基础。法律行为之存在,在某些情状下仍有可能衍生“无效”之问题。在我国台湾地区,法律行为之无效,系指按照法律之一定条件,对于已成立之法律行为进行评价后,所得之否定性结论。然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与现行制度,例如不当得利、物上请求权或第二百四十七条之给付不能、第九百七十九条之1订婚赠与物之返还等,规范上明显冲突。该民法第113条为大陆民法所无,故有就海峡两岸相关概念加以比较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正义密切相关,并紧随其变化而不断发展。由于传统民法与“形式正义”的困境,经济法及其所负载的“实质正义理念”得以产生。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以“有限自由”和“实质平等”为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调整方法和具体制度之中。其存在对经济法学和法学理论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其实现又需要相应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体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经济法学界一直主要按照经济立法的特定功能和作用对经济法律法规进行分类,致使经济法部门法的划分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这不仅直接影响了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走向成熟和被人们普遍理解与接受,而且使得经济法各部门法的研究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文章从探讨法域和法律部门划分的方法出发,对中国经济法体系的重新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中,无论是民法典的价值判断层面还是其立法技术层面,都还存在着众多亟待澄清的问题,近期关于物权立法的争论充分表明了这一点."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以民法典的立法体例与精神内涵、民法典各编的制度构造为主题,对民法典的编纂及民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定位 ,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就如何定经济法独立法律部门之位的问题 ,学术界可谓诸说杂陈 ,不一而足。本文从传统的“调整对象定位说”之悖谬入手 ,提出经济法多角度定位的设想 ,从经济法之社会经济根源、价值取向和调整对象三个角度定经济法之位 ,愿为新创经济法定位理论抛砖。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学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问题,笔者借助法律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关系的非确定性;经济理论的变化性;国家干预的非确定性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揭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非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民法上没有完整的无主物的法律规范,这不利于调整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我们当前正在审议<物权法>草案,通过借鉴两大法系关于无主物的学说理论及立法经验,来构建我国无主物法律制度,以弥补我国立法之不足,稳定物之所属,发挥物之效用.  相似文献   

9.
渐进改革与经济立法——关于经济法理论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从渐进改革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立法过程以至经济法理论为前提的。针对20年来经济年学理论的波折起伏,特别是目前经济法学界一些把经济法理论建立在克服市场失灵基础上的观点,本文指出,我国的经济改革,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育的常规道路,也不同于原苏联、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道路,渐进性、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贯穿于整个经济改革过程之中并体现在经济立法方面,只有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构造合理的经济法理论,从而避免对市场经济法律做过于理想化的设计或按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构造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倾向,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法理论的发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通过分析经济法理念的概念、含义 ,站在本位理念的视角比较经济法理念与民法理念、行政法理念的不同 ,经济法理念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而重要的法律部门有着自己的体系。对经济法体系的科学认识是利用经济法理论指导经济立法的重要前提。学者对经济法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经济法体系进行廓清。  相似文献   

12.
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衔接与协调是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经济犯罪是刑法与经济法之间衔接的基础,经济违法行为与经济犯罪之间界限的厘清是刑法与经济法之间协调的关键。当前,我国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衔接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完善法律体系,正确处理经济纠纷,需要科学把握经济违法行为与经济犯罪之间的界限,保持经济犯罪立法单轨制。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本质及其调整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是理论界争论颇多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溯本追源的方法对西方与我国经济法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比较,来揭示经济法的本质,揭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并就教于学界同仁。一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社会背景“经济法”一词最早见于法国空想主义者摩莱里的著作“自然法典”文中。1842年,法国另一位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在其所作的“公有法典”一文中已使用过“经济法”一词。十九世纪中叶,蒲鲁东也讲…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一部重要而复杂的调整民商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密切关系。物权法体现并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精神,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社会文明理念,体现了诚信友爱的团结精神,有利于社会充满活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物权法在继受传统民法精华的同时,从科学体系和立法技术层面观之,于创新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商法体系方面也有相当缺憾,具体在立法根据、担保物权、占有和居住权等方面还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新奇事,大概应当是经济法的崛起。随之,关于民法和经济法相互关系问题的争论,也成为中国法学界聚讼已久的一桩公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遗弃罪在新、旧刑法典中的位置相异,这导致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构成的解读引起了争论。提倡重新解读的学者们只是基于现有立法现状探讨如何重新解读,而没有探讨其原因。刑事立法、修改、法律解释以及刑法结构的调整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我国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重新解读遗弃罪犯罪构成之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的涵义主要可以基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经济法法律规范体系,它是指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二是经济法律,它是指调整经济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三是经济法学,它是指研究经济法法律部门的产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他规律的法学学科.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概说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一直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不同认识,直接关系到经济法与民商法,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关系到经济法自身的立法取向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法在我国发展的先天不足,加上缺乏足够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经济调整对象的研究现状是不够成熟的,客观上要求经济法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规范动作和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地服务。本文试图在吸收国内外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立法采英美法系之概念,通过其功能及我国买卖合同的实践,证明这种立法难以发挥买卖合同示范、辐射的功能,其结果必将会导致法典体系化的失败。民族性与法律移植是不矛盾的,法律移植应与本土资源相结合。以往的民事立法面临的是经济法与民法的冲突,如今的民事立法往往面临的是大陆法、英美法的冲突,某些概念可能名称是一致的,但其背后的功能、价值与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这一点殊值注意。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调整国家为了矫正市场失灵而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所决定,经济法可以由市场主体管理法、市场秩序维护法、资源配置优化法、经济稳定调控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平促进法)和涉外经济管理法组成。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民商法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主导性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