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边海洋争端的激化使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被侵犯,大国的兴衰史也表明强大的海权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基本前提。国际法的双重法理和国家主权的双重属性为现代海权的界定提供了理论框架。海权的权力属性要求中国通过海洋强国战略来强化其海权,从而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互动中加强在国际海洋立法和实施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有效地确立中国在海洋法律秩序中的基本权利。同时,现代海权的权利属性要求中国逐步适应国际争端解决司法化的发展趋势,并在南海仲裁案的启示下制定出其海洋维权能力建设的路线图。而现代海权双重属性的互动揭示了外交战略和法律战术的结合是中国海洋维权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各国宪法对海洋入宪问题采用了“海域”和“海权”各自分立、结合并存等迥异的立法方式。海域立完模式又进而分为概括宣告式、地名罗列式、条约依据式等六类,“海权立宪模式”则又分为分层式、授权式、专列海洋资源式三类。海洋入宪时机集中选择在海洋权益纠纷高峰期。中国与邻国海权纠纷凸起,维护海权急需宪法依据,海洋入宪的时机已经成熟。宜采用“海域”与“海权”并存的方式,并以授权式规范为主实现海洋入宪。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尽管日本制定了《禁止垄断法》,但是,在日本经济申起更大作用的却是产业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发挥作用的,这些国际环境包括朝鲜战争、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日美构造问题协议、90年代的石油危机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日本政府正是根据这些国际环境地变化而不断调整着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从而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迅速地崛起。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战后在不同国际环境下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并总结了日本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镜先 《法学》2022,(2):176-192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竞争是国际税收竞争的核心,一国的国际税收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税制的竞争力。近年来,各国提升国际税制竞争力的主要举措包括从全球税制向有限属地税制转型、加强税收协定中消极所得预提税税率的法律协调以及对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制度进行调整。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当在总结国内外国际税制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国际税制进行系统性改革,即加快从全球税制向有限属地税制转型,完善税收协定中的消极所得条款,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以应对支柱二规则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的国际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消费质量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焦点从价格因素转向质量、品种、款式、加工程度等非价格因素,转向需求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名牌化竞争。在这种高层次的竞争中,高品质、高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成为竞争致胜的法宝。作为商品质量化身的商标越来越成为现代商战的焦点,商标专用权(商标权)的国际保护问题也日益引起国际商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论国际投资争议的“强制性仲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爱民 《行政与法》2008,37(1):113-116
传统理论与实践都认为,自愿性是仲裁的基础和核心。但随着国际社会与国际交往的发展。在国际投资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了强制性仲裁。国际投资领域中的强制性仲裁的出现,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新动向,而且随着发达国家通过投资条约及其他国际条约日益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日益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度,强制性仲裁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其所涉及范围也可能从投资领域扩及到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自由化和全球化日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各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但是相应的,公司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也都采取全球战略,他们的活动比以往更具有国际性,这导致跨境交易和反竞争行为大为增加,各国担心政府间通过艰辛谈判而得来的有限开放的国际市场会因私人的限制竞争行为而重新闭锁起来。  相似文献   

8.
吴永辉 《现代法学》2023,(4):156-170
近年来,随着商事解纷法律服务国际化与便利化竞争的加剧,以国际商事法庭(院)为代表的国际商事诉讼普遍出现了协议选择管辖、任意性程序规则、法官选任及一审终局等仲裁化变革趋势。国际商事诉讼与商事仲裁在程序形式上的相互借鉴与交互融合,实质上揭示了当事人自治权与司法职权之间的内在博弈与制度配比。由于涉外商事诉讼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司法属性及内引外联的牵引作用,国际商事诉讼仲裁化无疑会撬动商事诉讼国际化、专业化和自由化导向的司法创新。为改进我国《民事诉讼法》涉外编过于传统和僵化的诉讼程序规则,统筹推进国内与涉外司法质效功能创新,我国应当对商事诉讼当事人程序自治权与司法职权进行合理平衡和适配,以开创和引领国际商事解纷法律服务与跨国司法竞争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40年代,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广义国际私法的同时出现了国际经济法,在以后的发展中便出现了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关系不同主张的争论。如何恰当地、正确地处理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间的关系问题,以有利于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便成为国际私法学界和国际经济法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路畅 《法制与社会》2010,(5):102-102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和法人,主要的调整形式就是他们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国际经济法是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深深的影响了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我们未曾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自从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就与世界经济变得密切了起来,同时我国的发展也牵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际强行法规则的出现给平权式的国际法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国际强行法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因此其具体内容十分模糊。这样,研究和分析各类机构关于国际强行法的司法实践,对于进一步理解强行法的理念,把握强行法的发展趋势,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一种国际经济行为。本文指出在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国际税收竞争的效应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安静 《法制与经济》2010,(11):64-65,69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工程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为国内的建筑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工程项目,我国的建筑工程公司抓住了机遇正在逐步地走出国门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目前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承揽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成为当地工程承包的主力军,已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取得了立足之地。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在认真研究国际工程招投标中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加强我国相关立法工作,将国际工程招投标质疑与救济制度引入我国工程招投标立法。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反垄断法是随着国际经济的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的重要性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而日显重要。国际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已不像国内反垄断法那样具有单一性,即只调整私人经济垄断,它还涉及到国家垄断,如国有企业、国家赋予垄断或专营的企业、国家援助等。这部分企业与私人企业一样要参加到国际经济和国际竞争之中,若国际反垄断法只局限在私人垄断,则它规范竞争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国际市场自由化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很成问题的。   一、国际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国际反垄断法调整对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荆长岭 《政法学刊》2009,26(5):93-98
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并趋发展,要求现代国家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形式,同时还应具备应对国际事务及他国文明的国际理性。为共同有效打击国际性犯罪、加强国际人权保护、建设和谐世界,也为维护现代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国际社会应扬弃现实的“契合”范式的国际警务合作,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构建新型的“和合”范式的国际警务合作——国际警务一体化。因此,现代国家应具有立足于自身和全人类长远共同利益的、富于责任感和建设性的国际敏感、国际态度、国际观念和国际政策,在平等、规范、程序化的对话交往中,寻求共意,形成共识,不断推动国际警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张辉 《法学评论》2005,23(4):155-160
国际海运业是一个存在较多反竞争行为的行业,但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国际公约和各国国内法对之管制较为宽松。本文对国际海运中反竞争行为进行分类阐述,在研究相关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立法并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各类非政府问国际组织迅猛发展,已逐步渗透到国际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并开始对国际裁军、国家政治民主化、地区冲突等敏感国际问题发挥影响。当代非政府国际组织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大多围绕联合国体系而进行,不断发展的当代非政府国际组织与联合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是非政府国际组织与政府间国际组织之间合作关系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竞争已经由产品的竞争发展到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成了国际竞争的新规则。技术标准成为了WTO规则所允许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WTO框架下国际技术标准的运用和推广严重削弱甚至消灭了发展中国家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从本质上讲,国际技术标准是各国或国家集团实力对比的体现。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国家进行经济掠夺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张晟泽 《法制与社会》2011,(33):145-146
道义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是难以捉摸和确定的,文章通过肯定道义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减少国际纷争和促进国际合作的作用,阐述了其存在界定上不明确性、复杂性和面对强权下的软弱性困境,指出以国际社会中国家间构建共同利益和加强国际法建设采帮助道义这一理想走向未来,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