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陪审制度是依照法律规定,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和执行审判权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在法院的审判人员之外的公民中,通过民主选举和特邀的方式产生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审理一审案件,享有与审判员同等权利,履行法定的职责,会更加有效地保证审判民主、高效、公正和廉洁.本文通过对落实人民陪审制度实践的初步总结,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1991年4月9日颁布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删去了《民事诉讼法(试行)》第39条关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的规定。这是一个重要的修改,它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合议庭审判案件负责制,克服和避免“审”与“判”相分离,保证办案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除一审部分简单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其余都由合议庭进行审判。刑事诉讼法第106条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司法解释规定了人民法院内部监督的性质和讨论决定案件的程序.但学界对审委会的性质有不同观点,对审委会讨论决定个案有肯定说、改革说和否定说之争.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应当改革.审委会应当履行审判案件管理之责,不应当再讨论决定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并将此权真正还权于合议庭.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陪审制度在争议声中艰难前行。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法律规定和司法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可以看出,人民陪审员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需要完善:一是进一步重视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让广大人民充分认识到完善的陪审制度的重要性;三是人民法院全力配合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工作;四是大力提升人民陪审员素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陪审制度存在的价值;当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着重对如何完善.发展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进行了论证,对合议庭中陪审员的确定程序,陪审员回避的情形,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陪审员是否适用“错案责任追究制”等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具体的、独到的见解,以期为正在制订的我国《人民陪审员条例》的完善,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至今,在向“控辨式”审判方式转变过程中,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出现了阻碍改革进程,影响和制约改革深化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势必将成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巨大障③。一合议庭职权定位不准在审判实践中关于合议庭的职权存在二种极端:一是片面强调合议庭职权,抛开庭长,院长对案件的审查和对法律文书的修改,由合议庭径行作出裁判,并送达当事人。将强化合议庭职责理解为合议庭独立审判;二是片面强调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对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层层汇报,层层审批,辅之以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内…  相似文献   

7.
刑事审判设置简易程序,是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的增设,是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当代审判价值的必然昭示。 一、适用范围之限定 刑事简易程序,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独立审判程序,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下列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  相似文献   

8.
法官职业化是司法公正的有利保障,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我国合议制流于形式,成为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将法官分层为审判法官和助理法官,将案件分流成简易案件、普通案件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三类,由审判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一般的普通案件,并制定科学细致的合议庭规则,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条件和范围,由审判长将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由助理法官审理简易案件,废除案件审批制度,是强化合议庭职权,提高法官素质,推进法官职业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审判委员会是我国人民法院中集体领导审判工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它对合议庭审理的重大或疑难的案件有进行讨论和作出决议的权力,还负有总结审判经验和讨论决定其他有关审判工作问题的任务。但是,从近年来的审判实践看,许多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并未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工作中也存在这方面那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工作范围越来越广,受理案件数量成倍增多,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给审判委员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改进和改善审判委员会的工作,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从目前看,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普遍存在如下不足: ——未能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任务。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审判委员会只管讨论决定案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导致人民陪审制度流于形式,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应通过明确我国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条件、陪审案件范围,确定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建立专家陪审制度等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立法缺陷和当前陪审制度制约法官职业化的因素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融合陪审制度的民主化与司法审判的专业化、陪审员“非职业化”与法官职业化的陪审制度重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对于该条文的规定,条文释义为“是对刑事诉讼中各个专门部门职责分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依照法律,我国大量的案件是由合议庭审理的.但由于制度设计和操作上的缺陷,审判实践中合议庭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合议庭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赔偿法》“刑事赔偿”一章中规定,“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设立赔偿委员会,由人民法院三名至七名审判员组成”,“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必须执行”。由此可以看出赔偿委员会是设在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处理刑事赔偿案件的特殊机构,由其作出赔偿决定是解决刑事赔偿争议的最终程序,作为司法程序看,似乎无可挑易.然而,从建立  相似文献   

15.
对人民陪审员的科学定位是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状键.<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对人民陪审员的价值、选任标准、诉讼职能等问题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对于参与案件审理活动的人民陪审员而言,其职责就是参与法庭审理活动,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职责,民主和监督是隐含在其行为背后的功能.对人民陪审员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其作用的发挥,实现人民陪审员在民主社会中的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自诉案件除外)是刑事案件进行审判的前提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审判作出了不同于《宪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使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审判程序无法可依。本文对其存在的违法之处作了分析,并对不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以期使法律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把刑事审判模式分为民法法系的职权主义和普通法系的当事人主义两种。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后刑事审判模式较多地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一些合理因素。如取消庭前实体审查;强化合议庭的审判职权;加强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增强法庭的对抗性;确立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增加了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等。因此新刑事审判模式对在其中代表检察机关行使国家控诉职能的公诉人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公诉人同法官的关系公诉人是代表检察机关行使国家控诉职能的司法人员,法官是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职能的司法人员。…  相似文献   

18.
刑诉法第187条第一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这表明,对上诉案...  相似文献   

19.
陪审制度与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陪审制度与对抗式审判的关系陪审制度最早源于古代雅典和罗马时期。英美法系的现代陪审制度保留了古典陪审制度的主要特点。第一,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第二,陪审员在审判前对案件没有任何偏向性意见;第三,陪审团在诉讼中始终处于冷静旁观的地位;第四,陪审团单独行使事实裁定权。英美法系程序法律的许多特点都与陪审制度息息相关。对抗式审判与英美法系中其他程序法律制度一样,深深扎根于陪审制度之中。1.从对抗式审判产生过程看。对抗式实际上是一种由控辩双方主导进行,法官作为仲裁者确保双方遵守规则的竞赛,“理论上处于平…  相似文献   

20.
对《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及其《意见》肯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中国的地位,符合司法民主与公正的时代精神。在如何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任职务件等方面也应当以司法民主和公正为标准,以实现陪审制度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