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制文学作为宣传法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普法工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法制文学的审美特质使受众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教育,法制文学的形象性使法律宣传更为直接和生动;法制文学的审美取向和通俗特性使其拥有众多的读者,体现了法制宣传的广泛性,法制文学的道德教化使用使其具有远比法律条文更为宽广的普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法教育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延伸环节,普通民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信任程度,对于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依据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普法应该坚持走群众路线,面对新时期复杂的普法形势,在尊重群众的文化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重视普法理念和普法环境的建设,以更快内化国民的现代法制精神。  相似文献   

3.
法制文学含法制诗歌、法制散文、法制报告文学、法制小说、法制剧本,法制剧本又分为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戏剧剧本、广播剧本。21世纪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致力平于深化主题、革新手法、塑典型、提高效果,使法制文学成长为先进的文学之花、文化之化、文明之花。  相似文献   

4.
普法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张超我国从85年开始“一五”普法教育,现已进入“三五”普法。十年普法教育使广大群众知法、守法,增强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安定团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然而,普法教育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普法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普...  相似文献   

5.
行政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具有特殊的作用,但目前行政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中还存在普法内容不全面、普法主体法治意识有待加强、普法与执法未能有效结合、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等问题,行政机关要深化落实普法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和普法工作考评制度,大力提升普法主体法治素养,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精准普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普法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海南人大》2009,(5):44-45
江苏省常熟市针对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工作特点,率先创办“普法网校”,采取“一季一法一考”的学考形式,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普法网校”由信息、教学、辅导、考试、查询和交流6个部分构成,具有浏览法律信息、收看法制讲座、查阅法律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提供在线咨询、定期考试测评等功能。“五五”普法开展以来,常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人事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对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均有重要的作用.法制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通过正面的普法宣传手段,还与精神文明建设、法律适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深化普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五五”普法中期工作报告》全面反映了“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总结归纳了主要经验和特点,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对2009年的工作提出了安排意见,是一个客观、全面的报告。自2006年以来,“五五”普法工作在实施四个普法规划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步,社会各群体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各领域的法制实践逐步深入,进一步体现了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注重实效性的特点,为规范执法行为,改善法治环境,推进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制文学具有推广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树立典型形象、打击犯罪意识、探究犯罪根源、改善现行法制的独特功用。法制文学阐法释义、惩恶扬善、净化风气的核心目标实质上就是法律思维的培养,即培养人们根据法律的原则、法制的规范、法治的精神,运用法律理念、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法制文学》课程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与高尚品格,提高公安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对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理论深厚、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公安专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公安工作的成效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法制文学”这一近年来产生的新概念,就其内涵,可作如下界说,即以法制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它包括各种侦探故事、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犯罪故事、破案通讯、谴责小说、公案传奇等.在法制文学作品中,悬念技巧的大量运用,已成为法制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法制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主要奥秘之一.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与非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进行比较,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层次之丰、设置之妙,都是非法制文学作品的悬念望尘莫及的.下面,笔者就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的特征和规律作一次探讨.一、悬念的内涵及作用悬念是个奇妙的东西,它犹如一块心理磁铁,常常把读者松散、飘忽、游离的目光牢牢地吸附在作品里,使读者不忍释卷,一口气把作品读完.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悬念正是作者利用读者关切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好奇之心,将人物与情节的谜底暂时隐藏起来,以吊读者胃口,撩读者欲望的一种写作技法.悬念除了推动情节发展,加强人物塑造、深化主题思想等辅助性作用外,最主要作用就是发挥其磁性效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不停息地把作品读完.请看《法制文学选刊》刊载的小说《罗愫之谜》的内容提要:“窈窕淑女”罗愫,孤身一人,出没无常,她从何而来?要到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1.
《人事天地》2011,(9):5-5
最近,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工作座谈会暨“六五”普法工作动员部署会在大连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胜利实施的十周年,也是我国普法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二年。“二五普法”要求:以宪法为核心,专业法作重点。为此,讨论宪法意识的增强与根本法权威的确立,对于当前的深入改革与扩大开放事业,是具有促进意义的。 一、为什么要以宪法作为核心 (一)宪法自身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 在国家统一的法制体系中,宪法是根木法律,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意志,确认了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制度与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它取决并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对其他的社会上层建筑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法制理论是建立在深厚的哲学根源之上的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使邓小平理论 ,包括邓小平法制理论具有科学性。邓小平法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家统一大业的进行 ,并对国际社会关系的处理具有借鉴作用。因此 ,我们进行法治国家的建设要以科学的哲学理论为指针 ,使邓小平法制理论得以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公安法制文学中的灰色人物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人物形象,顾名思义,是文学作品中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人物形象。我们通常用白色来表示正面人物,用黑色来表示反面人物,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用普通的方法难以界定。长期以来,公安法制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保持有黑白分明的特色,出现灰色人物形象仅仅是不久以前的事情。这使我们还无法利用时间的脉络来描述它们的发展轮廓,但是却留给我们很多的思索空间。这个正在生成发展中的形象系列,具有文艺学和美学方面的重要价值,在公安法制文学发展史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制文学具有推广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树立典型形象、打击犯罪意识、探究犯罪根源和改善现行法制等独特功用。其核心目标就是法律思维的培养,即培养人们根据法律的原则、法制的规范、法治的精神,运用法律理念、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在公安院校开设的《法制文学》课程中,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及课外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媒介在法制文学的传播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让公民对法律的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然而,影视媒介在传播正面文化的时候,负面文化也伴随着产生。当前,法制文学与影视媒介融合面临重利润、轻教育,非健康内容泛滥,传达的理念不合理等困境。因此,改善法制文学与影视媒介融合必须增强法制文学与影视媒介融合的教育意义,减少影视中非健康内容的时间,传达的理念与民主法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国家机关既是我国法律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普及者。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将"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贯彻落实,既是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提高广大公民森林防火法治意识的重要举措。"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森林防火中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认真明确普法内容,清楚划分普法主体责任,积极完善普法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当代)公案文学与旧(古代、近代、现代)公案文学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文学范畴。新公案文学不等同于时下所说的法制文学或公安文学,它是法制文学或公安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化。新公案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有其鲜明的性质,特定的范畴、意义,及自身发展历程和相对稳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法制与文学交叉的视角观照元杂剧中的公案戏,从中寻绎蒙元法制文化的戏剧表述,探求游牧民族法制文化的特征,并论及公案戏中包公的形象特点及其法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究我省农民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内在基因,对于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推进农村民主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法理的角度去透视,我们发现,关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立法存在着各层面的缺陷,农村普法工作无从开展,乡村各主体对法律规则上的感知意识非常淡漠;在执法环节上,法律的实施却严重受挫。唯有挖掘这些成因,才能构建科学的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