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理论与历史都昭示:法治与德治并举是治国方略之真谛。现实国情和历史使命都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法治与德治并举之治国之路,其立足点是现时代的中国国情、重心是治权、关键是创设强有力且互动的“并举”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与德治是实现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两种治国手段 ,但法治和德治有各自的功能优势和局限。发挥法治的功能优势以弥补德治的功能局限 ,发挥德治的功能优势以弥补法治的功能局限 ,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是关键,德治是基础。只有法治与德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和谐社会之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4.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于丽红  陈军波 《行政论坛》2003,(1):44-45,78
在我国,法治实践与德治实践历史悠久,现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所提的法治与德治在内容上是对传统法治与德活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本质、目的和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的法治和德治存在根本的区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时期德法兼治不仅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但是,社会主义时期法治与德治仍然不是等同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法治不能代替德治,德活也不能代替法治。新世纪,在我国加入WTO,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据和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否则,既会影响法治进程,也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儒家德治思想再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治国方略的角度 ,概述了儒家“德治”治国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 ,介绍了孔丘、孟轲、朱熹对儒家德治思想的贡献 ,论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实践。本文认为 ,封建国家的统治者长期运用的是“儒表法里” ,即表面上着重讲儒家的德治 ,而实际上仍然采用了部分法家的“法治”思想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某种程度上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对儒家“以德治国”这个概念必须具体分析 ,不可简单地肯定 ,也不可一概否定。分析治国方略的是非 ,当然必须联系国家的本质、类型。但各种国家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 ,因而治理国家也就有某些共同的规律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应是治理国家规律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这一理论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治结合德治、二者不可偏废 ,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基础。新世纪初 ,确立德治配合法治的治国方略 ,标志着国家治理模式有了新的飞跃。这一战略的贯彻落实 ,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深刻理解这一方针是我们实践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既是一种现代治国理念,也是一种现代政治文明,它在现代世界各国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秩序、规范和保障作用。但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己的缺陷和治理边界。以德治国强调国家治理中道德的约束、感化和自醒作用,是现代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法治和德治各有自己的局限和治理范围。而法治和德治结合,不仅是治国方略上的“两手抓”,体现了治国哲学中的“两点论”和辩证法,也是对现实人类治理困境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两种基本治国方略,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治国 水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德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相融、相异、相济辩证关系。我们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 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完善治国方略,保障社会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法治和德治两者不可偏废。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我国当前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对中国历史上治国经验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和积极的吸取。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纵观历史,凡是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大都是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把法治和德治结合得较好并确能贯彻实行的时期。西周初年的周公创制的“周礼”和“敬德”也好,春秋时期的管仲…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我们倡导德治,并非排斥法治。德治与法治可以一起为我们所用,以建立一种“有张有弛”的治国风范。行政权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以“德”治国在行政工作中实施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行政工作中的以“德”教化,提高公务员的道德水准,改进实际工作方式,进而达到一种既有法制又符合传统道德观念的行政观。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的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治国之道。本文从分析法律与道德的社会地位、功能入手,着重论述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正确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论是法治还是德治 ,都是历史的产物。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既是法治与德治内在统一性的要求 ,也是实现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关键。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历史统一 ,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经济基础 ,而不能脱离或超越这一基础 ;在此前提下 ,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历史统一 ,以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与德治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结合是一个政治学命题。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与德治的创新体系,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加强法治德治要依法行宪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政权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法治与德治  相似文献   

15.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遵循毛泽东和邓小平治国之道 ,确立了一套系统有效的治国方略。概括起来是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认真落实法治和德治并重的方略 ,始终坚持“治国必先治党”的主张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飞 《理论探索》2007,(3):158-160
儒家坚持以“礼”的基本精神——“亲亲”、“尊尊”为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公正的准则,强调法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不断补充和发展,礼法结合成为西汉以降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这种独具特色的治国理念,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走出道德全能主义和法治万能主义的误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我们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法治为反腐败提供了法律武器,德治为反腐败提供了道德支持,德法并举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古代“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为背景,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该理念的内涵及它发生、发展和形成的途程。着重点在于探讨同该理念紧密相关的前贤们在以民为本与富民教民、法治与治国、德治与法治、为政与治吏诸关系上的经典论述,以揭示这些文化遗产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法治建设的镜鉴和继承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务员行政执法的人本化是行政文明的重要体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WTO的成员,“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方略和促进行政改革实践和行政学理论的发展等都要求政府公务员行政执法行为的人本化。对此,国内外学者都有理论阐释,我们主要应从行政理念、行政法规和行政行为等方面着手,推动政府公务员行政执法行为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月10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 ,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随后又进一步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这说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策略。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