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新形态研究,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世纪发展,从而成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五大热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另一些论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本体论。仔细分析这些观点,我们会发现其间的分歧首先是基于对本体和本体论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 一、对本体、本体论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是运用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范畴体系,它伴随着哲学的产生而产生,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传统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本体论,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使哲学的研究回到人本身,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4.
近代及其以前的本体论是一种显性的实体本体论,具有实体本原观的思维方式和体系哲学的方法两个基本特征。现代西方哲学试图超越实体本体论,却只是隐去了实体本原观,其哲学方法与传统本体论是一脉相承的,可称之为隐性的实体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本体论上的真正变革,既告别了实体本原观,又抛弃了体系哲学方法,是迄今为止惟一科学的本体论形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上的出发点,而不是理论推理的逻辑起点,故实践本体论仍是一种实体本体论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根据。结构主义尤其具有代表性,它基于语言的存在,通过二元对立差别原则,摄时空入主体,摧毁传统的主体原则,寓意义于符号,意在建立非本体论形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此决然不同的本体论哲学。西方哲学流派对本体论的解构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在根本上是相悖的,但它们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思想成果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本体论的一元论王新生本体论是古代哲学和近代思辨形而上学的重要内容,而为万事万物寻求一个统一的本体论基础,并以此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则是古代哲学和近代思辨形而上学的根本任务。自近代始,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对思辨形而上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动...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究竟是什么——评《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来 《长白学刊》2001,(5):46-52
《本体论研究》一书对本体论的理论实质、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了新的概括,通过对本体论的词源学、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考察,对有关本体论的理论正本清源并提出了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抛弃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赋予“本体论”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内容,从而为本体论的现代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将红 《思想战线》2003,29(4):13-16
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笛卡儿以来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最早源于休谟。现代西方哲学由批判形而上学走向了对哲学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否定。马克思扬弃并最终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隐秘的二重含义进行了准确的区分,把以纯粹理性思辨为特征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从哲学本体论中剥离出来,以实践为基础辩证地否定了前者,从而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巨大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9.
赵绥生 《岭南学刊》2009,(5):77-79,128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模式。近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标志着本体论哲学思维模式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革命,把哲学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与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最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它是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全新哲学思维方式。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反映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最高命题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本体论问题能否和应否被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四种: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