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工业化,都要完成土地改革,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只是土改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书籍、评论文章和网上贴文中出现不少为个别有代表性的地主(比如刘文彩)正名、翻案的声音,甚至称要对土改运动进行重新评价,争论激烈。  相似文献   

2.
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以下简称《土地政治》)一书,以农地流转的价格为研究对象,从农地产权市场切入,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在国家—地主—农民的分析框架下,以崭新的研究视角、新颖的概念建构和恰当的研究方法,对地主、佃农和国家如何通过交易成本影响土地价格这个问题,给予了清新、严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30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地主富农土地政策经历了“地主不分田 ,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 ,富农不能特别分给坏田”、“地主分坏田 ,富农财产不没收”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实行减租减息”等四个政策方案依次呈阶梯状的逐渐突破并最终达到全面转变的过程。这一次政策演变呈现出起源的内源性、路径的梯级渐进性、收益的多层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主张和实行过“土地社会共有”、“土地农有”、“土地地主所有而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等土地政策,并相应地实行了“废除苛捐杂税”、“实行累进税”、“全面征税”、“部分减免”等土地税收政策。探讨这些政策执行中的得失,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农业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地主,除主要采用租佃制剥削农民外,也有一些是自己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这种地主即经营地主。经营地主属于什么性质,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怎样?这是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一、何谓经营地主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说经营地主是: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主要依靠雇工耕种土地、以剥削为生者。经营地主的特点是自己指挥生产直接剥削雇工剩余劳动,而不是以地租剥削为主。旧中国的经营地主一般是中小地主,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这个看法赋予经营地主以资本主义的性  相似文献   

6.
姜海 《群众》2013,(7):I0017-I0019
城镇化是当下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土地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土地的一端连着城镇发展所必须的建设用地,另一端连着土地上生长的粮食以及赖以为生的数亿农民。正因为如此,在城镇化与土地之间,有太多事关发展全局的话题需要讨论,有太多纷繁芜杂的关系需要厘清。诸如土地如何集约利用,在土地流转中如何确保农民权益,以土地换保障如何既保当前又保长远,如何按照城镇化发展需求配置土地,这些都是决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元胜 《前沿》2010,(23):93-95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优先考虑的农业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并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土地流转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其推进应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逻辑起点,让农民分享土地流转所产生的土地流转收益,并完善制度创新结构保障土地流转进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理念在土地流转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民间法与国家法双重视野下的农村妇女土地财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地的乡规民约在土地使用权上屡屡与国家法发生冲突,比较突出地显现在农村妇女,特别是嫁娶妇女的土地财产权方面。本文以为,由所谓的民间法所规定,妇女婚后不迁出户口者不能享受本村的福利待遇和承包土地的事例已非个别案例,在内陆省份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屡有发生。因此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理顺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农村妇女的土地财产使用权,实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我国缺少农民土地发展权制度。因此,审视、改革及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权利制度,在土地流转中创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我市土地市场通过持续治理整顿,滥占乱用土地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近段时间,个别地方违法使用、粗放利用和破坏浪费土地的现象又有所抬头,特别是个别乡镇出现非法租占用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有的地方在土地征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有发生少数地方不顾实际,盲目扩大城镇建设规模,竞相压低地价招商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为了有效缓解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突出矛盾,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增强国土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各项措施,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集聚,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如果土地问题解决得好,就可以在消费社会建设、社会公正稳定、中产阶级、政治合法性等方面有所作为,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土地问题事关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近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为此,本刊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陈亮 《江西政报》2008,(8):40-4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证增量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问题。笔者根据安远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就如何做好当前的土地整理工作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公路代建制下,项目建设中,土地的征迁模式与以往政府全权负责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有了不一样的地方,由于代建企业承担了大量原业主的责任,因而在土地征迁方面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牵连。但代建制企业不同于政府管理部门,并没有土地征迁的职权。云南六曼公路的建设中,土地征迁的问题并不突出,如何借鉴六曼公路在土地征迁方面的利弊,为云南省日后类似工程项目中土地征迁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将会是六曼公路给云南项目管理界带来的又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我国土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现行土地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首先,构筑土地法律规范体系核心的综合性法律——土地法还未出台。我国现行土地法律均为单行的管理法,主要强调的是行政机关的分工,对于如何用廉价有效的产权制度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则较少顾及,没有留下权利主体自由选择的空间。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这必然要求有综合性的法律对其调整。其次,立法层次结构不清,各单行法之间的关系有待协调和理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针对不同资源分别单独立法的立法模…  相似文献   

15.
周继秀 《小康》2006,(11):50-51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对农村土地的巨大的需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土地流转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盛来运:要合理引导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建立土地能够有效流转的机制。土地制度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国家的根本经济问题,因为现在我们的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这个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到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在农村有地,进了城市以后能不能在城市里安置下来,包括宅基地的处理,包括家里面的土地都有…  相似文献   

16.
土地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也是国家的一笔巨大资产。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规范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土地市场体系和运作机制。无论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还是激活土地资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辽宁是如何做的呢?请看——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河北省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分析了当前河北省妇女土地权益的特征以及现行政策法律的不足,介绍了其他省的经验,并就村民自治如何做到民意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出嫁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妥善解决因劳力、人口增减造成的人地矛盾.如何克服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困难,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开县岳溪镇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大的乡村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简单地视土地为“命根子”,而是以租赁、转包、代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承包的土地交付他人经营.自己或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或进城入厂做买卖,走上了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谋生存、求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土地的功能使土地具有巨大的价值,使得人依赖于土地而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的巨大价值使其逐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进而形成所谓的“土地意识”.土地意识导致人类对土地的争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其所带来的人地矛盾在历史上,乃至于在当前都不可忽视.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土地意识已渐渐失去了其在农业社会中的光彩,但是土地意识的惯性作用仍旧“顽固”地影响着以农业作为发端的文明——表现为“人地矛盾”周期性的爆发,成为这些文明向前发展的巨大阻力.在完全摒弃土地意识并不明智的情况下,怎样转变其内涵使其与新时代更紧密的结合,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能否称其为第三次土改?农民将如何在这次土地改革中受益?民众异常关注。第三次土改有些言过其实人民论坛记者:在现有土地承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