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职务犯罪案件初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社会,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为社会各方面所广泛关注。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研究与实践,对于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实现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必要在对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法律地位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初查的必要性,并对初查中成案意识的相关内容和初查与地方党政的关系进行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公安机关打击职务侵占犯罪的职责 ,但公安机关尚未对该类案件线索的初查作出具体规定。为了提高对该类案件线索初查的成案率 ,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侦查人员在初查此类犯罪案件时应注意 :熟悉研究职务侵占案件线索 ,确定初查的范围 ,制定初查的计划 ;询问报案人、线索举报人、控告人和调查外围知情人 ,进行财务检查 ;把握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当前初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影响了反贪工作的绩效 ,应将决定权与办理权相分离、建立线索统一管理、线索评估、结果复核、结果处理、考核管理等机制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研究与实践,对于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实现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法律地位进行界定之后,阐述了初查的必要性,分析了初查中成案意识的相关内容,最后解析了初查与地方党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使得现阶段初查工作模式面临转型。但转型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贿赂犯罪初查工作模式的转型,当中面临的制约因素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案件办理过程中形成的线索倒逼机制、公职人员隐私范围认定的不明确以及初查周期评估的缺位。  相似文献   

6.
有关“初查”法律地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自行侦查案件时普遍采用"受案、初查、立案、侦查"的工作程序,但《刑事诉 讼法》没有直接规定"初查",造成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并引起实际工作中许多困惑。鉴于初查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建议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第2章第10节进行修改,对初查作出必要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初查是公安机关办理经济案件的重要阶段,原因有三:(1)经济案件的线索材料不能提供有目共睹的犯罪现场和犯罪行为结果;(2)经济案件的线索材料内容复杂,涉及众多个经济行为:(3)经济案件的线索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处在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刑事初查作用、证明对象与初查主体、行为及初查证据都显示初查具有侦查属性。借鉴域外各国刑事初查立法实践,结合我国立法、司法经验,通过侦查的三段化改造来完善刑事初查是一种有效途径。明确初查的法律地位,把立案纳入到侦查程序并相对独立化强制侦查阶段,将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经济犯罪初查制度面临诸项瓶颈,原因是立案条件过高,初查难以达到证明标准;现有初查手段有限且受限制过多,难以应对经济犯罪初查的复杂形势;初查行为性质法律界定不明,讼争纷纭。故此,应对经济犯罪初查制度进行司法性改良;解构当前的程序顺位,重建经济犯罪初查制度;构建司法审查机制,重构经济犯罪初查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1、建立不立案线索反馈复核评估制度。对不立案线索进行反馈复核评估 ,主要是指自侦部门对线索经初查决定不立案的 ,应在决定后一定的时日内 ,将不立案意见和初查案卷移送举报中心 ,由举报中心指派业务骨干专门进行复核。经复核 ,如认为应当立案而未立案 ,或应该初查的项目而未初查 ,应该寻找的证人而未寻找的 ,可提请院评估小组进行评估 ,并提交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这样做的目的 ,是增加一道审查关口 ,对自侦案件从线索初查第一环节起 ,就强化自我监督 ,可有效防止有案不立、查案不力的现象。2、推行主诉检察官指导自侦活动制度。实…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经济犯罪初查制度面临诸项瓶颈,原因是立案条件过高,初查难以达到证明标准;现有初查手段有限且受限制过多,难以应对经济犯罪初查的复杂形势;初查行为性质法律界定不明,讼争纷纭。故此,应对经济犯罪初查制度进行司法性改良;解构当前的程序顺位,重建经济犯罪初查制度;构建司法审查机制,重构经济犯罪初查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公安机关初查制度作为刑事立案的前置程序,具有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意义。初查制度已成为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权的重要方式,但其制度基础却亟待构建和完善。从法律性质上看,初查为行政执法行为,而非刑事侦查行为。初查制度的构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初查制度原则的确立;初查制度程序的设计;初查行为证据的效力。应通过监督程序和机动侦查权的设计,对公安机关初查制度进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3.
刑事立案权未充分有效地行使是司法实践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立案前的初查程序运行不理想、立案中"不破不立"的潜规则以及立案后撤销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犯罪追诉效果。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考核机制以及立案观念等方面。有必要从立法上将初查程序合法化,赋予必要的初查措施,并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取消立案加分和撤案扣分,还要更新立案观念,简化撤案程序。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初查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问题。有关初查的性质和任务、初查与侦查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从公安机关初查工作几个理论误区入手,论述了公安机关初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具体分析了初查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最后探讨了初查与侦查工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刑事初查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立案之前的初查程序一直是困扰侦查机关的难题。对于初查可以采取的方式和初查的内容,理论界存在很多分歧,实践部门也各行其是。在用比较法角度考察初查程序的“应然”状态下,可看出我国的初查程序在法律属性上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存在根本性缺陷。为保证刑事诉讼目的的顺利实现,必须对我国的刑事初查程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反贪初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初查案件线索的管理较粗放、初查措施手段的适用较落后、初查法律文书的制作不规范以及初查监督机制的建设有缺陷。究其原因主要为:对于反贪初查工作的性质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关于反贪初查工作的地位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以及关于反贪初查工作的评价存在一定不良导向。为此,应着重从多方面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安机关的初查程序作为"实践先行"的典范,其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法学领域的盲区,致使法律的滞后性显而易见,初查的实然状况与应然理想相去甚远,初查的本源目的和特殊意义难以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初查的规范性不足,立法对于初查程序的案件适用类型、审查时限、具体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仅零散,而且存在大量空白和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8.
法律虽然未明确规定初查制度,但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司法实践中却存在事实上的初查。初查并不限于书面审查,还应包括相关的司法调查。初查对于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管辖、侦查策略、办案思路等具有重大意义。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应紧紧围绕立案标准确定初查内容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司法资源。初查期间只能采用非强制性措施,但要注意对涉案人员和财产的应急处置。此外,侦查机关在初查过程中应注意和其他单位、部门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由于相关立法较为粗糙、办案实践又迫切需要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司法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初查侦查化的现象。职务犯罪初查侦查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不同纬度解读:一是从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初查的制度运行及行为内容维度检视现实困境中的初查侦查化;二是从程序设计和制度保障维度建构理想图景中的初查侦查化。  相似文献   

20.
初查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实践中广泛存在,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初查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初查制度的合法性在学界仍饱受质疑。同时,由于受法律制约,初查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内部工作机制的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初查制度陷入困境,反思现行独立性立案程序是找到初查制度出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