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司法解释对督促程序定性模糊是督促程序制度效能低下的根源。为提高督促程序适用率,首先应澄清督促程序既不是非讼程序,也不是诉讼程序,而与略式程序具有较高适配性。在此基础上,应当以略式程序法理修补督促程序规则。如应从宽解释"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督促程序可以适用财产保全、债务人异议只有构成实质性争议时才能终结督促程序,且理应为督促程序配备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仲裁财产保全作为一种强制性措施,旨在为保证仲裁裁决的有效执行,减少执行无望的风险。笔者就仲裁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有关财产保全的若干问题略陈已见,以求教于大家。一仲裁财产保全与法院诉讼保全之异同仲裁财产保全与法院诉讼保全的共通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执行主体都是人民法院;二、保全内容都是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包括资金和财物等);三、保全形式都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方式;四、两种保全都可根据需要责令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担保,以在保全出现错误时能使对方当事人获得赔偿和救济。仲裁财产保全与法院诉讼保全…  相似文献   

3.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为保护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判决的权威性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措施。基层人民法院在适用该项措施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财产保全的申请审查不严、不细、不全面,对被保全的财产保管不妥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法院的执法形象,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财产上的损失。笔者认为今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对财产保全申请人及提出程序是否合法、保全申请的审查及担保、保全裁定的作出及交付执行作严格把握。  相似文献   

4.
仲裁财产保全权的四项权能,即保全启动权、保全审查权、保全决定权和保全执行权,应当在仲裁机构、当事人、法院三个主体问进行合理地分配。文章在分析我国仲裁财产保全权分配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仲裁财产保全权分配的原则,简析世界上主要的分配模式,最后提出合理分配的具体构想,以期完善我国的仲裁财产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5.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作了重要修改后,于今年4月9日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称民事诉讼法)。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在审判程序编中增加了一种独立而又特殊的程序——督促程序。本文拟就该种程序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 一、督促程序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第189条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民事诉讼中的督促程序是指债权人为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请求债务人给付一定数量金钱、有价证券,而向人民法院申请并由法院发出支付令所适用的程序。例如甲、乙二人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乙已过履行期限仍不履行义务,债权人甲就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督促乙履行义务。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就是督促程序。这种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审判程序。程序的发生以债权人的主张为基础。法律设定这种程序,其目的是寻求诉讼的“经济”,即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及时实现债权人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事强制令和诉前停止侵权行为制度缺乏普遍适用性而无法满足诉讼实践需要的现状,设立行为保全制度已成为基本共识。完善的行为保全制度包括要件和程序两个部分:要件包括权利保护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申请人须具备保全请求资格并提供担保和证据;程序包括申请担保、审查、裁定、执行、复议和诉讼。  相似文献   

7.
诉讼保全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司法实践表明,诉讼保全制度的运行往往取决于当事人提供的担保。传统的担保方式一般要求当事人提供实质性财产担保.近年来,信用担保机构逐渐参与诉讼保全担保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保全担保方式,接受该种方式是否能加强诉讼保全工作,从而促进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本文以镇海法院试行的诉讼保全担保公司制度后获取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诉讼保全信用担保与司法实践中所要求的实质性财产担保风险相比较,对诉讼保全信用担保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网络侵权等案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这类案件诉讼的关键就是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电子证据为公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我国目前在互联网电子证据保全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互联网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现状和问题,对互联网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期对构建新型网互联网电子证据保全公证体系有所助益,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操作规程,促进网络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法院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造成损失的赔偿 对于法院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造成损失的赔偿,有人主张法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有人主张由败诉人承担;有人主张由被保全人承担。有学者主张:错误的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失,根据有权利必有责任的原则,应由法院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法院正确的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失,无论由谁承担责任,都是不恰当的。他们主张向国际惯例靠拢,采取当事人申请主义,取消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财产保  相似文献   

10.
刑事申诉案件的审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救济程序,但我国法律一直没有将这一审查活动纳入诉讼程序的轨道,相关规定散见于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目前我国的刑事申诉审查存在审查主体多元化、审查内容和程序不完善、配套制度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刑事申诉审查制度进行改革探索,取消法院审查主体地位,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刑事申诉案件审查委员会对申诉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区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构建刑事申诉审查程序;完善律师代理刑事申诉制度,规范刑事申诉案件异地审查制度,提高刑事申诉审查质效,并逐步将其确立为正式的刑事诉讼制度,推动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设立诉讼费用的标准主要应当考虑三个因素,第一,现阶段我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二,不同程序所耗费的司法资源及实际支出的审判成本,第三,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自由与安全的基本权利的诉讼应当设立较低的标准。以这些标准衡量国务院颁布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可以看出其存在与司法实践相脱节之处:规定简易程序受理费减半收取过于武断,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不合理,支付令比照财产案件的三分之一收取将使督促程序的利用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在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v.Actavis,Inc.,et al.案之前,巡回法院适用"专利范围测试原则"、"快速审查原则"等不同规则审查药品专利反向支付协议的合法性,最高法院通过该案统一了认识,明确反向支付协议反垄断诉讼应适用"合理原则",该规则以及其背后的司法审查制度对于有效规制将在我国出现的反向支付协议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91年4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增设了一种新的审判程序即督促程序,也叫支付令程序。这一程序使权利人可以不通过普通诉讼程序而使债权内容得到诉讼上的确认,具有迅速解决债务纠纷的功能,对商品经济快速流转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督促程序系借鉴国外民事诉讼立法制定,91年之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法律规定,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经验都十分缺乏,因而如何从理论到实践掌握这一程序显的尤为迫切。本文试就督促程序适用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认识。一、督促程序适用的要件《民事诉讼法》第189条规定:“债权人请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数量虽有明显增加,但法院平均收案量很低,在环境案件总量中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法院对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仍需实质审查,并非起诉即能受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受法律严格限定。现状反映出的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案仍然不易。在立案制度层面,造成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原因包括立案条件高阶化设定、实体审查前置、原告资格限制等,可以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标准的改造,将部分诉讼要件从立案条件中剥离,立案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宽松实体审查为辅,对原告主体资格范围扩张,寻求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5.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就我国而言,诉讼模式采用当事人主义兼采职权主义更适合我国国情。新的民事诉讼法在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证明责任、当事人的处分权、二审审查范围、调解自愿原则及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执行的发生和庭审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的诉讼模式。新的诉讼模式有利于发挥庭审的功能,规范诉讼活动,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有利于树立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和司法审判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过程中,刑事庭前程序改革存在五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单纯的程序性审查,不利于案件的集中审理和诉讼效率的提高;庭审准备不足,致使庭审法官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庭审;庭前审查程序无法从根本上排除预断;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使得辩护方的先悉权得不到保障;缺乏对公诉权的制约,审判权与公诉权未能合理配置。可借鉴德国现行的庭前实质审查模式重构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将立案庭职能扩大,改设为形式审查庭,使我国的庭前程序具备司法审查、过滤、分流和庭前准备四大功能,体现公正与效率两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台湾民事证据保全制度较好的吸收了德国、日本法的相关内容,发展较为成熟和完善,制度构造上包括证据保全实质要件、声请事项、法院裁判及当事人救济、当事人程序权利保障、证据保全效力和证据保全程序上的和解协议等方面内容,将为我国大陆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数据的产生,各种互联网技术和软件的大量使用比如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等,也丰富了电子数据的形式和数量。然而,我国有关电子数据的证据理论和实践应用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中有关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查认定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审查规则、审查主体、审查对象、审查技术四个角度来分析电子数据真实性审查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一般方法,并分析具体类别的电子数据的认定方式,最后创设性地提出了以引入第三方证据保全机构来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再审之诉包括三个阶段:合法性审查阶段、再审事由的实质审查阶段及本案再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与既判力理论、再审诉讼标的的学说、再审事由的审查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基本上确立了再审程序"三阶段"构造的框架,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民事再审立法应结合理论研究设计程序构造上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0.
对督促程序异议权的实践认识邓自力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92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债务人提出的书面异议后,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债权人可以起诉。”可见此条既是债务人提出异议的法定依据,又是支付令失效的法定原因,但是如何认识债务人的异议,众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