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和曦 《新东方》2009,(3):29-33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几千年来黎族社会的发展就是自身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因此,文化变迁永远是黎族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海南岛的五指山中部地区,即当时保亭、乐东、琼中3个县的交界地带(现大部分为五指山市辖区),仍保存着黎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浓厚父系家庭公社色彩的“合亩制”。实行“合亩制”的地区被称为“黎族合亩制地区”。  相似文献   

2.
家庭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又称作家长制家庭、大家庭、家长制家庭公社、大家庭公社。它是原始社会中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细胞。就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它几乎流行于世界各民族中间,并以残余形态遗留在今天的某些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3.
白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兄弟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州碧江、福贡两县、丽江专区兰坪县、昆明市郊等地,贵州省的水城、威宁、纳雍、赫章、安顺及云南宣威等县的“七姓民”,最近贵州省进行民族识别、批准自愿申请返本归源为白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人数,全国有白族一百一十三万一千一百二十四人。解放前,大部分白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只有碧江、福贡的白族(勒墨人)“处于父系家庭公社末期阶段”,各白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明显的原始宗教的遗迹。 研究白族的自然崇拜,对研究白族的社会思想史,对白族人民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对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加速白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五) 我们既然否定了氏族制度是产生于所谓“两合组织”,肯定了血缘婚和血缘家庭公社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那么,母系氏族公社究竟如何从血缘家庭公社产生的呢?为此,我们还需要分析一下血缘家庭公社的发展。如前所述,血缘家庭公社建立在血缘婚基础上,两种生产结合在一起,是实行按人平均分配的共产制的社会组织单位,反映了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有机联系和高度统一,但它又  相似文献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里,全国总人口30万以下的民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8个。在云南省,就有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和景颇等8个人口较少民族。这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6个民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云南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童年是否都经历过母系氏族阶段,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史前社会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在《论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论述母系氏族公社的过渡问题时就曾经说明,论证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仅仅涉及那些最初组成民族的时候,其世系是按母系计算世系的民族,不包括由血缘家族公社分裂演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氏族”。即认为某些人类群体在血缘家庭公社或普那路亚家庭公社之后,可演进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本文拟就此观点再作论证。(一)几种不同的观点母系与父系在人类历史上究竟孰在前孰在后。这是一个争论了一百多年的问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西方学术界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是全球五大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问题,是民族地区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是增强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理论看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马尔萨斯撇开了人口运动的这些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由于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的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受人类本身历史过程制约的”。恩格斯也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过人类自身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自  相似文献   

8.
壮、傣、布依三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或较多的民族。分布在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境内。三个民族都源于我国岭南地区的古越人,在近现代也都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封建领主制的社会形态。对于这三个民族领主制社会形态的研究,既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理论的探讨,也是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而且还有可能逐个揭开我国古代越人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些迷底,从而加深我们对百越民族与现代有关各个民族之间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加强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好关系。 基于以上想法,本文拟就壮、傣、布依三个民族封建领主制的异同作一比较研究,不当之处,请学者们批评指正。 (一)三族领主制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劳动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她衰败,56个兄弟贫穷落后;她兴盛,56个兄弟繁荣富强。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主张“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实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是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根本不承认有少数民族,称少数民族是“大汉族的宗支”,称回族为“国内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等。那时,北京的回族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陷于贫困,“一穷、二愚、三受  相似文献   

10.
居住在云南省碧江、福贡、泸水等县境内的白族,自称“白尼”或“巴尼”,意即“自人”,当地傈僳族称他们为“勒墨”,属白族一个支系,共有一万多人。碧江县四区是勒墨人主要聚居区,人口有六千五百多人。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对勒墨人的婚姻习俗介绍如下: 一、家族外婚制解放前,碧江四区勒墨人正处在父系家庭公社晚期,即原始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由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组成的父系家庭,已成为独立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是勒墨人社会组织的“细胞形态”。由七、八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民族地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民族宗教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民族宗教领域的敌我矛盾往往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 ;民族宗教矛盾的暂时尖锐化与外国势力插手有关。历史上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最大教训是“左”。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前民族地区反“西化”和“分化”斗争中最危险的倾向是和平麻痹 ;公安机关的任务主要是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操纵的民族分裂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2.
解放前,居住在怒江地区独龙江一带的独龙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种父系氏族公社,独龙语称为“其拉”或“吉可罗”(意为整体、全部)。每个氏族公社,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原始共产制大家庭所组成,原始共产制大家庭又由一个父辈的几代子孙组成。除了娶进的妻子外,他们一般都属于同一父系祖先的血统。在独龙族的这种大家庭中,往往包含着几代人所组成的数个小家,这些小家都同住在一大房里,如当时较大的孔当家,由十四个同胞和堂兄弟及其妻子儿女组成,拥有十多对夫妻,共七十余口人。(满都尔图《论父系家庭公社》)按照独龙人的习惯,家庭离不开火塘,火塘终年不能熄火,大房中的数个小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火塘。家长新娶进妻子,或者子女结婚成家,大房中便立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古典神话大部分记载在《东巴经》中。本文试图透过纳西族神话,辨析纳西族的原始家庭形态,并就原始家庭形态的几个问题略述己见,就正于专家和同好。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民族都产生过兄弟姊妹互为婚配的神话传说。恩格斯指出:“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从原始群向氏族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渡阶段。纳西族神话史诗《创世纪》(原名《崇摆统》)中,已有血缘家庭的反映:“利恩五弟兄,吉命六姊妹,结缘成配偶。”另一种神话《迎东格神》中记载;“米利董色两兄妹,结缘成一家。”崇仁利恩是纳西族神话中创世始祖,董和色是创造万物的阳神阴神。从这两则内容古老的神话中来看,纳西族在远古时曾经历过“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血缘家庭,应无疑义。  相似文献   

14.
性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性文化 ,它对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是研究民族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史料。研究与特定的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民族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现象 ,将有助于民族文化建设 ,有助于制定民族自治政策和更好地实行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兄弟民族成员之一,主要居住于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地区、安顺地区和贵阳市郊区以及散居在其他专(州)、县(市),总人口一百七十二万余人(一九七八年)。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根据汉文史籍记载,历代中央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州、郡、县制利用当地部落酋长进行统治,实行“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16.
纵观侗族的社会历史,不仅没有发现奴隶制的痕迹,而且很多地方对父系氏族制的崇拜也不突出。相反,在其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却保留了大量的突出的母权制特征或残余。过去,笔者曾用农村公社的理论来解释,但总有疑难之处。近年来,通过对侗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又学习了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及恩格斯的有关著作,觉得“用家庭公社来解释,就比用农村马尔克公社来解释要好得多”。当然,“这种解释又造成了新的困难和引起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只能作些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7.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表述。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关系上,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实现目的的基本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对于我们科学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云南民族地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准确地把握云南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性,从实际出发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椎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云南民族地区解放生产…  相似文献   

18.
社会形态演进中的“跨越”与“卡夫丁峡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自然史的过程” ,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便是这一过程一般所要经历的几个基本阶段。但是 ,在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实践中 ,却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即特定地区、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形态的演替有时可以跳过某个常规发展阶段 ,直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那么 ,应该怎样看待社会形态演替的这种“跨越”呢?它是否如一些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意味着对一般进程的否定呢?…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评价摩尔根对母权制氏族再发现的意义时说。“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正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生物学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样。”①正是摩尔根对家庭发展史的研究,为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普遍加快了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因而扩大了差距,这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而有的人则认为,东西差距扩大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负效应,并怀疑是经济战略的失误,有的专家甚至认为东西部的差距“必然引起民族、社会矛盾和犯罪的急剧上升,造成动荡”。等等。其实,东西部差距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众所周知,各民族的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无论从民族社会演进的历史阶段还是从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上比较,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差距是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