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中国外交以大视野、大思路、大气魄、大格局、大手笔开局,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为重点,以和平、发展为主线,以强大实力为依托,以密集的首脑外交为手段,谋篇全球,深耕周边.周边外交牢牢置于外交全局之首位,对亚外交、对非外交、对欧外交及对拉美外交取得全线突破,多边外交风起云涌,充分展现大国风采和大国担当,大战略气势恢宏,充分展示大国外交和战略景观,全面推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着力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外交大拓展、大深化、大丰收之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新兴大国,中国外交日益呈现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平衡、开放包容、务实灵活的特征.中国外交的调整,顺应了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助于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基于世情、国情的总体形势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外交将保持延续性.  相似文献   

3.
2014年中国外交沿着创新外交的战略轨道快速前行,主动谋划,努力进取,积极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展示和落实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深化布局,引领亚洲,周边外交成为主驱动轮;全球拓展悄然形成全球再平衡之势。中国外交开创新特色、新风格、新气派,取得令人瞩目的最新成果,展现全面战略外交的新风采,中国外交步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国外交的核心是创新.新理念、新风格、新力度、新战略、新战术、新倡议、新布局、新突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周边外交双轮驱动;北联、东弈、南睦、西进.全球拓展既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又坚持与世界合作共赢,充分显示了中国气势、大国外交和世界情怀.中国外交已经进入了全面战略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展开,大幅推进.中国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理念丰富深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全球治理方面精彩纷呈,成效显著,为维护战后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方面也面临新考验.随着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中国继续开展全方位外交,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外交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去年的中国外交既兼顾整体效应,又注意突出重点,外交战略既有恢弘的理念,外交实践也有精巧的构思,外交策划还不乏有大手笔,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亮点频发,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硕果累累。2006年,共有86位外国元首访问了中国,法新社就此评论到,“2006年中国在全球留下的足迹加深了,世界因此而震撼。”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战略和时代高度,以“环球同此凉热”的浩荡胸怀及“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的战略定力,面对动荡多变、风险迭出的国际形势,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中国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外交战略新思想,正在指导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同时,带来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连接了中国与世界,指引中国外交胸怀伟大梦想并为其实现而保驾护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应运而生,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策略运筹;强调“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刻铸就“和平发展”加强版;注重与各方联手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全面打造“合作共赢”升级版。中国坚持维权与维稳的辩证统一观,力求维权而不引发冲突、维稳而不伤害权利;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安全观、核安全观、信息主权观与网络空间秩序观、海洋合作观等,为弥补“安全短板”迈出有力步伐。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和指导中国新时期对外工作的新方针。“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思想创新的结果,同时又指导着中国外交的实践,使中国外交逐渐呈现出大国气派和崭新气象,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外交未来也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挑战和风险。“和谐世界”观的进一步完善有待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和中国战略界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的建构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中国外交实践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外交形象由建立在国家实力与地位基础上的刚性形象与建立在吸引力与亲和力基础上的柔性形象所构成,从主客体塑造的角度存在“自塑”与“他塑”形象之分,从国内外公众认知的角度存在内外形象之分。建立在跨学科多元理论基础上的“实力—身份—话语”三维是外交形象生成的关键环节,彼此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紧密关系。实力外交、国家身份与话语传播分别是外交形象建构的实践基础、方向依托与桥梁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需要加强“外交形象学”的学科建设和系统研究,掌握对实力外交、大国身份的叙事主动权,以“柔实力”概念超越西方软硬实力二元区分的困境,以大国和平负责任社会性内涵超越单一的权力性内涵,大力发展媒介化公共外交,建构融通中外的外交话语体系与战略传播体系。只有充分把握与协调好“实力—身份—话语”的三维互动机理,以实力为基础,以身份为依托,以话语为媒介,从“三维一体”的联系性与整体性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塑造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