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领导同下属谈话,不仅要讲究用语艺术,还要选择恰当时机,否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依笔者之见,领导同下属员工谈话,不妨试试把握好以下八个时机:一是当下属新来单位或新换岗位时。不管下属新到单位,还是新换岗位,都是他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定会有一种新鲜感、新追求和新目标,也必定会产生"从头来""好好干"的念头与想法。领导如此时能因势利导,稍作单位或岗位情况介绍与分  相似文献   

2.
一、观念误区 1.“新进员工自然而然会胜任工作”;“招来的人就应适应岗位,不必再培训” 事实上,新员工到了一个新环境,往往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如人际关系的协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等。如果企业不进行岗前培训或只是敷衍了事,往往会使新员工在较长时间内提高不了绩效,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又不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相反,进行岗前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8月湖北省咸宁市纪委推行“问廉问责”制度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发出“问廉问责书”465份,被问单位164个,个人301人,其中42名党员干部分别受到谈话诫勉、通报批评、调离岗位、免职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相似文献   

4.
话新官上任     
作为新上任的一把手大多都想放几把“火”,以表明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创一番事业的决心,显示自己打开工作局面的能力和魄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事与愿违,栽了不少跟头,不但工作没有搞上去,反而还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很好掌握“放火”艺术。下面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明确任务是“放火”成功的基础。每个部门或单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具体任务,每一位一把手上任伊始首先应认真思考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上级有什么要求?我们这个部门或单位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应该把下属的积极性引到哪里去?从近期、中期看当…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干部“考德”的办法.作为一名县级组织部部长,根据多年的观察思考,我感到干部“考德”可以有很多层面,但将其延伸到干部原单位或许更现实、更重要.一、利于听到干部、群众的真话我们的干部路线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的“才”不全面,可以酌情安排位置,但“德”若有问题则会断送其政治前程.因此,在现单位“考德”时,干部群众往往不愿实话实说.如果到干部的原单位考察,情况则大不相同.人们不会再过多地考量各种复杂关系,更不会顾忌什么打击报复,因而易于听到真话.前段时间,我在查阅近年来的干部考察档案时发现,99%的谈话记录缺少干部“德”的内容.显然,干部考察中的谈话对象不愿意涉及考察对象的“德”.而当我们将干部“考德”延伸到原单位后,谈话记录中就陆续有了“德”的记载.这启示我们,干部“考德”延伸到原单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与下属交谈是促成理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提起交谈,有些人往往产生误解,认为无非是海阔天空地“神聊”。其实不然,一个善于倾听的领导者往往会给大家留下平易近人的印象,无形中给下属带来莫大的鼓励。当他一面认真地倾听下属的谈话,一面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当他的眼神告诉你,他是最佳的倾听者时,这样的领导者无疑是和蔼可亲、受人尊敬和推崇的。由此不难看出,与人交谈需要掌握说和听的技巧,而且听比说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官上任三把火”,说的是新干部上任大都雄心勃勃,变着法地想干出点名堂让人瞧瞧,在同事和下属心目中树立一个最佳的“初始印象”;“头三脚难踢”,说的是刚到一个新岗位,人生地不熟,开局几件事干起来不会那么容易。新官上任,“三把火”怎么烧?“头三脚”踢在哪?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处理得好,“火”就会烧得旺旺的,“脚”也会踢得响响的;弄得不好,就可能“哑火”、“崴脚”,甚至好心办成坏事。要想“头三脚”踢好,一要踢得恰到时候,二要踢得恰到地方,三要踢得恰到火候。说白了,每一“脚”都要踢在“点”上。  相似文献   

8.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个单位,都经常会有人离岗,也不断会有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踏上新岗位,面对新工作、新环境,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打开局面呢? 一、转换角色,端正位置,是打开局面的前提人的社会性决定,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定位,由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意志服从于客观存在。所以,走上新岗位,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工作行为上转换角色,端正  相似文献   

9.
施威与善后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而所发之怒,足以显示领导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可谓之为施威。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式的千言万语,然后再适时适度地加以慰抚,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论其道理,大致与数天的阴雨连绵,才能衬托出雨过天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新任省管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不久前举行。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兆前与新任省管领导干部进行了廉政谈话。李兆前指出,大家能够走上现在新的岗位,是个人辛勤工作的结果,更是组织培养和信任的结果。新的岗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家一定要牢固树立廉政勤政意识,正确看待和慎  相似文献   

11.
《新长征》2004,(2)
领导者和下属有级别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别,领导者绝对不可以说出伤害他人自尊的话,比如“你真笨”等等。话一出口,犹如覆水难收,再想恢复到原有的相互对等的关系便十分困难,甚至会引起下属强烈的反感。  相似文献   

12.
调整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常有的事。有的另有重用,有的到了离退休年龄,有的岗位交流。但对新上任的“一把手”来说,却面临一些既平常又敏感的问题需要审慎对待和处理。一、肯定前任成绩,汲取经验教训。新到一个地区、单位、部门担任领导班子“一把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前任的工作。有的“一把手”到任伊始,只凭个别人的介绍或汇报,就大谈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把前任工作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来个全盘否定。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在工作基础较差的单位发生。有的“一把手”则相反,为避免否定前任之嫌,大唱赞歌,这是突破,那是创新,来个全面肯定,这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容易发生。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是不科学  相似文献   

13.
一是镀金性交流。这种交流不是从干部的成长或工作的需要出发,而是凭有关领导“打招呼”、“写条子”或是某些领导有意照顾自己的嫡系、近亲等而安排其交流,或是为了提拔某个干部而安排其到基层单位任职,捞取基层工作经历的资本。这些干部往往交流到一些易出政绩的单位任职,时间一到就调回单位提升或提拔到新的单位任职。这种交流易造成某些干部得过且过、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2012,(23):16
坚持任前谈话预警。对新提拔或调整交流的干部,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人员身份,以及事前掌握的思想状态,分别采取集中座谈和个别请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因工作需要调整交流的干部,一般由县委主要领导或组织部长直接进行单独谈话;对因不胜任现职和干部反响较大需要调整工作岗位的干部,通常由县委组织部长和县纪委书记进行谈话;对新提拔干部一般采取由县委领导和县纪委书记同时进行任职前组织谈话和廉政纪律谈话。开展信访事项约谈。针对群众举报党政  相似文献   

15.
胡遵远 《党课》2020,(2):90-92
安徽金寨籍老红军、“两膺上将”第一人、“六星上将”洪学智曾两度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他经常告诫自己和下属:“人生一世,可能什么情况都会遇到,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敬业之心做事、敬畏之心律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贪图小利。”  相似文献   

16.
“南方谈话”是一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回顾这十年所走过的道路 ,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这篇谈话的分量和魅力。为什么一篇谈话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呢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四个字 ,即“谈话”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审视并回答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深化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越来越大。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不能设想再有一次“南方谈话”,值得记取的是“南方谈话”以思想转变和认识统一推动改革的特别意义。面向未来,必须凝聚改革新共识,推动改革再出发。  相似文献   

18.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今天 ,“南方谈话”的思想内容早已脍炙人口 ,深入人心。但邓小平为什么要在当时发表“南方谈话” ?为什么要把谈话的地点选择在南方 ?因此 ,要全面理解“南方谈话”的精神 ,还必须深  相似文献   

19.
“领导,我这个项目之所以失败,是有原因的……”下属说这句话时常被领导打断,因为领导总要求员工“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其实很多时候,那个“借口”,往往正是被忽略的重大问题。领导者如果能听一听这个“借口”,往往有助于下一步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20.
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说新官上任“三盆水”。因为上任伊始,对一个地方或部门的情况不熟,路子不清,急忙忙地点上“三把火”,往往把握不住火候,出次品、废品的可能性很大,很难烧出正品,倒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洗好“三盆水”: “第一盆水”洗洗头,脑清目明,不做“昏官”。走上新的岗位,耳边表扬的话、吹捧的话就会多起来,批评的话、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