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到龙海,我就想听锦歌…… 锦歌是流传于闽南一带的民间曲种(主要是漳州地区),历史悠久。据地方史志记载,唐宋间初步形成,明代已较为定型。明清时期,乡里就有弦歌堂乐社。表演形式,漳州以坐唱,厦门以站唱,用闽南语演唱,传统伴奏乐器主要有月琴、洞箫、琵琶和二弦。  相似文献   

2.
冰棱 《传承》2008,(19):36-37
水乡淮剧,发源于清代中叶江苏建湖、阜宁一带,先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成为说唱形式"门叹词",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被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从而形成了淮剧。它以建湖、阜宁为源头,渐渐流行于江苏全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正本篇所谈的"平话"不是指在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的口头文学形式,而是指福州一带的方言即福州话。方言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它的空气里,一天到晚耳朵听到的、嘴里讲出的都是这种地地道道的家乡话。我小时候乡下电视机还很少见,也很少有外地人,因而很少有机会听到普通话,更甭说讲普通话了。后来到外地上大学需要讲普通话了,就感到有一种严重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4.
正傣剧是德宏傣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形成于19世纪的盈江干崖,后广泛流传于德宏、临沧、保山及缅甸掸邦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傣剧说傣话、唱傣歌、反映傣族生活,表达傣族人民的情感和理想,是一个用本民族语言、音乐演绎故事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傣剧以深厚的傣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丰富多彩的南亚、东南亚文化为依托,借鉴吸收中国京、滇戏曲表演的形式,融入本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戏剧形态中,使傣剧得到"东南  相似文献   

5.
丽江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极为丰富.<谷气>是纳西人百唱不厌的传统曲调之一.它节奏自由舒缓,旋律独特奇异,曲调韵味浓郁缠绵,可在山间和田野自由抒情地独唱或对唱.声腔婉转动听,唱调精彩感人,使歌迷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6.
<正>曲靖市罗平县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三类。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农历二月二,长底、九龙一带的布依族男女青年都会在九龙河边对歌。  相似文献   

7.
“打歌”是云南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在白族、彝族、拉祜族等地区普遍流行。每逢节日喜庆、庄稼丰收或农闲夜晚,人们往往利用田间平地、农家场院,头顶皎洁月光,或燃起熊熊篝火,边唱边舞,跳起“打歌”。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人数多少不受限制。“打歌”有打歌调、打歌词、打歌舞。伴奏乐器主要是芦笙,有时也和之以三弦、笛子。打歌调种类繁多,因地方和民族不同而有所异。拉祜族打歌调就有七十二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云南的白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邀秧(艹聚)"(cóng)".这原本是春耕栽插时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但聪慧的白族先民在里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邀秧(艹聚)""的生产活动显得格外地喜庆愉悦,以至白家人把春耕栽插当成一个节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三个大年不抵过一个栽秧节".  相似文献   

9.
丽江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极为丰富。《谷气》是纳西人百唱不厌的传统曲调之一。它节奏自由舒缓,旋律独特奇异,曲调韵味浓郁缠绵,可在山间和田野自由抒情地独唱或对唱。声腔婉转动听,唱调精彩感人,使歌迷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喂莫达》是纳西老人最喜爱的民间调子。您到丽江旅游,在公园的树荫下,在幽静的环境里,都会看到老人们围成一圈,边唱边缓缓起舞的情形。《喂莫达》曲调哀婉、浑厚古朴,唱词优美生动,是旧社会纳西人民苦难的生活境遇在民歌中的反映,后来演变成为《喂莫达》的曲调名称。《阿哩哩…  相似文献   

10.
"唱读讲传"活动是一种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好形式,有利于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人大机关如何深化"唱读讲传"活动?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从把握主旋律、建立活动机制、丰富活动形式等方面对此做了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海南军坡节     
《新东方》2014,(3):F0003-F0003
<正>军坡节,又称闹军坡,是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海南各地崇拜祭祀冼夫人的民间信仰仪式和民间节庆活动,当地人民以此缅怀冼夫人对海南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冼夫人生活在我国南北朝的齐、梁以及隋朝三代期间,是梁朝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之妻。她在岭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功勋伟绩,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历代朝廷均有褒封。周恩来曾称颂其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海南人民对冼夫  相似文献   

13.
<正>1931年的一天,一个瘦小的姑娘走进上海明月社的考场,唱了一支民间小调。一曲唱完,女孩紧张地看着考官黎锦晖。黎锦晖和蔼地说:"你有不错的唱歌天赋,只要你刻苦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个当年只有12岁的女孩就是日后享誉歌坛的周璇(见上图上排左二、四)。民国时期,学员若想因"好声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7月22日至24日,在旅游胜地南戴河举行的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活动中,来自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6支队伍,表演了世传祖承的优秀节目。吹歌是民间对鼓吹乐的称谓。这种以民间传统吹管乐器唢呐为主的器乐演奏形式,既广泛流行传承于民间,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风格,是  相似文献   

15.
满族剪纸     
曾闻 《今日民族》2013,(10):51-51
抚顺满族剪纸有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它以满族文化和民俗节日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保存了大量满族民间活态的民俗和丰富的文化,包括满族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人生礼俗、花鸟草虫等。满族剪纸是以剪、说、唱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满族剪纸、民歌和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或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剪、说、唱一体,心、脑、手并用,这种独特的具有综合陛的剪纸方法,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剪纸的技艺之中,也是一种仪式,一种信仰,一种文化,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满族历史和兴衰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朝霞 《今日民族》2003,(9):48-49
在民间,通常人们形容一个人拥有巨大的勇气时往往形容他"敢上刀山,敢下火海".但是,人人心里都明白,这仅仅是形容而已.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即便真有"刀山、火海",人是不能"上下"其中的.今年7月中旬,笔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保山采访"活动期间,在腾冲亲眼目睹了几位傈僳族汉子"上刀山,下火海"的情景后,才知道原来"敢上刀山,敢下火海"不仅仅是形容,而是普遍流行于傈僳族民间的一项象征勇敢与坚强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7.
舞狮子     
《台声》2015,(4)
<正>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营、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提倡"以人为核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今,必须认真研究民族地区的特点,以文化建设为重,构建城镇化地区特色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形式、特点及网络文化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等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都极具探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剪纸的题材丰富,寓意  相似文献   

20.
忠诚  曹燕 《黄埔》2012,(4):39-42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发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海内外。由于它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十分密切,因此构成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