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两国国内状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日本人的主流中国观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由于相对封闭导致对中国的神秘感、出于战争反思对中国的赎罪感、甚至对战后中国发展的崇拜感;第二个时期,表现为对中国的一种同情感,并愿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因而出现了中日关系一个所谓"蜜月期";第三个时期,存留不多的亲近感,加之威胁感和恐惧感,甚至还有部分厌恶感。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新一轮的改善过程中,只要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两国国民的彼此观感也会改善,日本人同中国也有希望变得更加亲近。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学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儒学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而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至今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聂国朝 《理论月刊》2003,(10):71-7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日本教育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教育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说明中国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日本的高;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这是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市场型教育服务较少的缘故;中日教育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且中国教育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反映了中国教育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中日教育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与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较少有关。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因此,中国有必要实行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聪惠 《前沿》2008,(9):166-16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耻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基础。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特性使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吸收耻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抓好耻感环境建设,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讯     
《小康》2004,(10)
王毅9月10日,王毅 抵达东京履任。日本媒体认为中 国派遣现任副外长担任驻日大使, 表明中国政府对日本外交的重视。 而中国媒体却期待有"日本通"之 称、又长期主管亚洲事务的王毅 这次"临危受命",能够以高超的 外交技巧,结束中日两国摩擦不 断、首脑互访中断的僵局。  相似文献   

9.
张振兴 《友声》2007,(6):13-14
应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邀请,陈昊苏会长率对外友协代表团于7月2日至7日访问日本东京、新渴等地。代表团拜访了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日方组委会委员长、日本经团联会长御手洗富士夫,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辻井乔及新渴县知事泉田裕彦等日本各界人士,就巩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教育根源于中国,而且儒学在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日两国在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学习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古代教育的巨大差异.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可以看出日本古代教育的一些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东邻为镜     
袁晞 《同舟共进》2010,(7):10-10
东邻日本,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发展到近现代则与中国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到19世纪后期的“脱亚入欧”梦想,日本与中国渐行渐远。中日两国方方面面的异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这里,我想从小的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12.
管秀兰 《青年论坛》2004,(3):131-132
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 ,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两国文化根基一脉相通。但中日两国又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试从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常用语、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长幼心理取向和求实精神在情感中的折射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让人们从中透视出中日文化的差异 ,以便取长补短 ,完善和发展良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乘东学党起义设计出兵朝鲜1894年5月初。朝鲜东学党起义蓬勃发展,大败宫军。朝鲜鉴于局势危急,拟请中国派兵助剿。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中国派兵很可能促使日本也同时派兵,因此,清政府和朝鲜政府在派兵问题上均态度谨慎。日本却乘机怂恿中国出兵。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杉村溶奉命多次向清政府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表示,盼望中国"速代戡"。日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好与坏不仅同两国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影响着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因而为世人所瞩目。 历史上2000年的友好关系形成了两国之间切不断的文化渊源和传统友谊,成为中日两国特有的友好基础。50年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重视"耻感"教育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辨是非,是一条十分清楚的价值界限。没有是非观念,那就是堕落的开始,必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知耻是关系到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  相似文献   

17.
东亚(包括东北亚与东南亚)融合是古已有之的现象,却在近一百年来的历史中被殖民侵略、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所打断。东亚融合在1990年代曾出现过短暂重振的迹象,却又在近年来遭遇了发展瓶颈。中国与日本因为其强大的存在感,或被指责为东亚融合的障碍,或被捧为对东亚融合来说不可或缺的力量。中日参与行为与态度与东亚融合顺利与否有正关联关系,两国"政治供应","经济要求"及"外在因素"是影响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来说,仅仅先进,不足以使日本追随你;仅仅强大,也不足以使日本服膺,只有既先进又强大,让日本对你既服气又服输,中日关系才能太平,才能"友好"。中国要让日本从追随美国转变为友华亲中,最根本办法就是致力于搞好自己的事情,让日本彻底服气。在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用语中,有一个似乎为隔海相望的中日两国所专用,这就是"一衣带水":"衣带"之长,象  相似文献   

19.
郜非非 《前沿》2012,(1):33-40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最高准则。本文从国家利益入手,分析了中国对日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和日本对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概述了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和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安全领域、文化领域的共同利益,揭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分歧和主要障碍,预测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日关系向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的对策,力争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提供借鉴和咨询。  相似文献   

20.
兰世惠  吴红 《前沿》2005,(5):213-215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都发生在外敌入侵、民族独立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但两国对此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与做法, 以致产生了不同结局: 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 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