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小资产阶级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这一阶级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一般不剥削别人.由于小资产阶级同时具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一般特征,阶级构成十分复杂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共准确认识和把握小资产阶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小资产阶级的认识在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挫折之后才逐步走向成熟,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党对小资产阶级的认识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
列宁认为,阶级妥协在性质上有合理与叛卖之分,应从具体的历史条件、主观动机和后果影响等多个角度判断某一妥协行为的根本性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复杂曲折性、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弱小以及中间力量的动摇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运用妥协策略的必要性。列宁曾多次灵活运用妥协策略协调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其中既有对农民阶级的让步,也有对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通融。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的认识观主要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的内容。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为小资产阶级包括城市和农村两种,它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基础。第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认识观,以为中国小资产阶级除仍包括农村与城市的两种外,城市小资产阶级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民主党派是小资产阶级的团体。第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小资产阶级的认识观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他以为知识分子在经历改造后,仍与工人、农民有着鲜明的区别,知识分子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资产阶级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很难区分,小资产阶级在经济范畴上属于资产阶级等。毛泽东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的认识观发展到最成熟时期应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阶级斗争。这个斗争必然发展为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以往任何一次革命所无法比拟的。为着保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解决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导问题。第一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杠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杠杆。在阶级社会里,始终存在着被剥削者反对剥削者、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历史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都经历了长  相似文献   

5.
列宁结合俄国实际,提出无产阶级执政党要进一步巩固和农民阶级的关系,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产阶级执政党还要大胆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并努力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友好睦邻”关系,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资产阶级民主代替封建专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有很大的局限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要自觉学习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初步懂得: 1.资产阶级国家远比封建制国家民主和进步; 2.资产阶级民主有很大局限性,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工人运动树立了鲜明的战斗旗帜。可以说(宣言》是一部关于阶级斗争的纲领。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深层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又是什么决定了无产阶级成为"真正的革命的阶级"?为什么无产阶级能够战胜资产阶级而其他阶级则不可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集中到一点,就是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普兰查斯从他的"多元决定论"的阶级观出发系统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小资产阶级":界定了这一阶级的主要成分,提出确定这个阶级的两条标准,概括了其阶级特征,并论证了"新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联合的可能性。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论包含诸多积极因素,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甚至有严重的错误,对此必须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如何联系文艺战线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实际,深入批判文艺领域严重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这是关系到建设一支无产阶级的文艺队伍,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在文艺队伍的建设上,要不要限制和逐步清除资产阶级法权,要不要批判和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刘少奇、周扬一伙推行的“三名三高”(名作家、名导演、名演员,高工资、高稿酬、高奖金),就是他们在文艺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宣扬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集中表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文艺革命的暴风骤雨,摧毁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方兴未艾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首先有必要从国家特性出发,把握政治体制的发展规律。 谈到国家特性,人们通常都把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根本观点。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片面理解。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对国家这种片面认识的错误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的论断,是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联系,并为其服务的。马克思、思格斯强调这一事实,是为了揭露资产阶级用国家社会性欺骗广大人民,从而唤醒无产者  相似文献   

11.
郭芙蓉 《前沿》2010,(21):24-26
马克思对于阶级意识理论的阐述主要是基于划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二重视角,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划分,一方面基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二者之间的经济分野给无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在于无产阶级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客观的经济分野以及由此领悟到本阶级的共同阶级利益,从而领悟阶级意识重要性。可见阶级意识是成熟无产阶级的标志,然而现在面对西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淡化的问题,对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阵地,无产阶级在这块阵地上培养和造就自已的接班人,资产阶级也极力利用这块阵地与无产阶级争夺自己的接班人。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虽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的社会矛盾,但是资产阶级思想残余还存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反对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不仅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地主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 ,而且还指“各个抗日阶级抗日党派的 ,以平等的民主原则选出的 ,适合共同抗日与各个阶级利益的政权。”[1] 为了加强和改善对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实行有效领导 ,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政权中党团[2 ] 建设 ,通过党团及其成员实现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本文谨就党团的这种中介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以就教于学界。一、政府和参议会内的党团及其任务早在 192 7年 6月 1日 ,中…  相似文献   

14.
1 长期以来,在国家理论的研究上,比较偏重于研究国家的本质和性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却忽视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国家职能、国家组织和管理活动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着重研究了国家的阶级实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国家性质及民主制度,提高明辨政治是非等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根源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及管理形式;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历史进步性及阶级本质;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国家、国家职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特点,以及当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鉴于阶级社会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当时各国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镇压,他们得出了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国际之前的理论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超越民族国家的阶级性特征,并预言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加重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增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历史性的"阶级大决战"。19世纪中后期,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西欧主要的民族和国家分别进行了以民族国家的统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扩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国家的建构。西欧民族国家的建构,对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为第二国际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其含义没有什么不同。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就是指不占有生产资料,完全或主要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并成为生产资料主人的无产阶级,应当说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了。无产阶级是同资产阶级相对称的一个概念;工人阶级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把它同农民阶级、手工业个体劳动者的概念相对应来理解。它们虽然都是属于劳动者阶级,但却又有差别。当将来社会发展到条件成熟而消除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差别,以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之后,这些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然与形而上学所主张的观点相悖;“一分为三”注重中间状态的客观存在及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有小资产阶级,在先进分子与落后分子之间有中间分子。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或者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或者经历此物———亦此亦彼物———彼物的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有一个中间阶段或中间环节,起着由此达彼,沟通两岸的作用。另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个别———特殊———一般,或具体———抽象———具体。可见,“一分为三”命题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多样的,因…  相似文献   

20.
来稿摘登     
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阶段,从1846年到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恩指出:无产阶级为了本阶级最近目的和利益,应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民主革命中把目前运动和无产阶级最终利益结合起来,在运动中提高本阶级历史使命的自我意识,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努力实现民主力量的国际团结和合作。第二阶段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