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广西崇左市与东盟山水相连,向东盟开放与合作具有比较好的天然条件.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崇左市发挥自身优势,扩大面向东盟开放,积极参与东盟合作,把崇左市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重要陆路通道.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中国贵州省和东盟实际,对中国贵州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阐述贵州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所取得的成就,剖析存在的问题。指出贵州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任务、发展目标预测和战略机遇,并对贵州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广西与越南接壤,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中越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广西与越南贸易合作持续较快增长,双向投资互动交流加快,经贸关系蓬勃发展。未来,面向越南及东盟,广西与台湾的合作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广西与台湾在加强产业对接,建立面向东盟的桂台产业合作体系、加强港航物流业合作、共同开发各类经济园区、沿边开发开放合作等领域存在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的安全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起步,目前已经形成多层级的安全合作机制,安全合作涵盖多个领域,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已经臻于完善。实际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存在着安全合作实践性欠缺、双方安全合作预防能力不足、当前安全合作缺乏核心机制、双方的互信也有待加强等问题。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的安全合作在未来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中国与东盟要重点加强互信建设;建立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核心机制;促进中国与东盟携手维护南海安全;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维护海上通道安全。  相似文献   

5.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广西与东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加强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意义重大。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已经有着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旅游产业要素、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推进中国与东盟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基础。毗邻东盟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防灾减灾是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是推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作为。过去10年,广西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三大奇迹,积累了十大经验,广西客观上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新高地。当前,广西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时代、沿海沿边沿江"三沿"全面开发开放时代、构建新的战略支点时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加速阶段和经济起飞阶段,广西的开放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10年,广西将紧紧围绕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以及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1,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深化与东盟的全面开放合作,着力打造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新枢纽、中国—东盟合作高地,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把广西与东盟的全面开放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沿海、沿边、内陆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战略机遇,竞相掀起了构建对东盟开放型经济的新高潮。共性是:实行积极主动的对东盟开放战略;重点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区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双转移"战略;西部内陆地区重点是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深化与周边省市合作;西部沿边地区重点是参与国际多区域合作,加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国际大通道建设。本文研究提出新形势下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创新开放模式构建对东盟开放型经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沿边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开发开放的浪潮。广西既沿海又沿边,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最前沿,在全国沿边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将打造东盟合作高地;广西边境线是中国的"黄金边境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沿边开发开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新浪潮将给广西与台湾拓展合作新空间带来新良机,桂台可在跨境旅游、口岸经济、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开拓东盟市场、互联互通建设等方面拓展合作新领域新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把桂台合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扩大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和复兴,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和民众增信释疑,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相互学习与借鉴现代文明,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搭台唱戏等。当前,在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要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双边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扩大和活跃双边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东盟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双边民族民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广西工业发展及对东盟贸易投资现状、台湾对东盟经贸发展现状和东盟工业发展及贸易进出口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与台湾工业合作共同开拓东盟市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面向东盟市场的桂台工业合作对接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2.
CAFTA进程中广西与东盟能源产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西与东盟能源合作的背景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凸现,这同时也是东盟各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中国与东盟毗邻,开通能源通道是广西与东盟各国进行能源产业对接、实现能源优势互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为广西与东盟能源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合作成就的基础上,展望2012年开放合作发展前景。展望未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充分发挥优势,不断深化与拓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14.
广西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除了自身积极加大与东盟的合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平台。以沿海、沿边和沿江可以打造三大合作板块,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可以打造十大专项的合作板块,一起形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工作重点是将“南宁渠道”上升到“南宁思想”,把西江经济带打造为新的区域合作平台以及加大与越南的合作,为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成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东盟的FTA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自此,东盟建成了包括所有周边主要国家在内的FTA/EPA网络,巩固了其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话语权不断增强,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盟FTA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于东盟自身和中国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盟语种(越语、泰语)专业毕业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提出了东盟语种(越语、泰语)+英语的教学新模式。文章论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特点,并针对其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广西非通用语种学生的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2019年6月,第34届东盟峰会发表了《东盟印太展望》,阐明了东盟关于地区合作的新主张。东盟正在改变以往模糊合作范围的地理概念,将其界定为依然相当模糊但大幅扩展的印太地区,反映出东盟对加强更广范围的地区合作已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尽管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分歧和保留意见,但东盟在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努力避免在大国博弈中被边缘化,尽力维护和增强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东盟印太展望》的发布可谓是东盟的自保止损之道,体现出东盟各国深重的忧患意识。然而,此文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东盟受美日澳法等"印太战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东盟未来需要有更加符合促进地区共同利益的精神,更能体现东盟的包容性、开放性、合作性,为建设更高质量的东盟共同体,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提供更强、更有韧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东亚区域合作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作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