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戚攻 《探索》2000,(Z1):99-101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正延伸和拓展出一种新型社会——网络社会(许多人又称之为“信息社会”)。这种新型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质。从虚拟与实有的角度判断,网络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相对应的不同理论……  相似文献   

2.
邱德明 《世纪桥》2013,(14):30-31
在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汹涌浪潮中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以其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带给人类社会实践形式以深刻的变革,网络虚拟实践作为信息时代人类一种新型的实践形式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人们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原子(atom)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转变。国际互联网及其拓展的广阔的“数字空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虚拟社会”,如何处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应对互联网本身给传统社会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虚拟社会的概念解读我国学者对“虚拟社会”已有了相关的研究,多数社会学者认为“虚拟社会”就是指“网络社会”,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虚…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正逐步介入人类生活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教育与引导,使网络虚拟社会也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网络"与"现实"相互融合、相互嵌入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虚拟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网络失范现象严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分析入手,探索网络热点与群体行动的联动机制,正视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冲突,形成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依据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汲取国内外关于虚拟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虚拟社会善治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应该通过转变传统意识与理念、法律与道德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多元主体协同善治等路径方式来维护虚拟社会的公共秩序,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林 《新视野》2003,(2):66-67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只局限于人类社会,把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事实上,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然环境领域和虚拟网络社会。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在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从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调整人与人自然界、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应由人际关系道德、自然环境道德、网络道德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正逐步介入人类生活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建构,网络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问题加以认真研究,以探索网络传播对现实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开拓了政治发展的新渠道和新空间,推进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特定范围内给我们的政治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网络社会成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围绕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论述了信息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对于企业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的塑造作用。同时,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影响着个体就业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此外,网络社会的突出变化还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转变,流动的空间以及无时间之时间成为了网络社会中的新型时空概念。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正在引发一场影响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变革,形成了"虚拟的世界".文章通过运用引证法、比较分析法等,分析数字化时代的虚拟的界定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虚拟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民众交换讯息、表达诉求的主要媒介.尤其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拓展了舆论传播空间,丰富了民意表达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新的舆论难题.在此形势下,我们应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尊重规律,强化职责,完善互联网舆论引导体系,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一种与现实社会并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通过转变观念,推进网络管理法制化,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等途径实现对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遍布全球的因特网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超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并营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的信息交流空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面对网络时代,图书馆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一、图书馆在网络时代所呈现的特点随着因特网的惊人扩展,一个充满信息知识的全新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进入电脑网络中。网络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迈向共享文明的新时代。因此,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14.
肖登辉 《学习月刊》2010,(19):21-22
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它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生活品质提高的贡献不言而喻.俨然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独特的超越空间限制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性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媒介,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的“人类社会”。如今这个媒介已经使网络虚拟世界日益趋近现实世界.由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治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虚拟社会已成为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空间领域。截至2011年4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4.7亿人,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  相似文献   

16.
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学理论域考察网络社会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攻 《探索》2001,(2):77-80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当虚拟的网络社会因为人们的交互作用而生存,又反过来提供给人们新的交互空间与环境时,网络社会群体随之凸现出来.这种因网而生、以网结缘的"网缘群体",不仅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群体拓展了新的视野,而且虚拟的"网缘群体"为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虚拟经济,促进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一、虚拟经济的内涵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目前较为集中的观点认为,它是指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经济作为满足人类多样化基本需求而创造和分配财富的社会活动,存在着资源…  相似文献   

19.
蓬勃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崭新课题。党的建设必须顺势而为与网络共舞,方能兴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一要树立党管网络新观念,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阵地;二要完善执政方式,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加速器;三要提高网络素养,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四要加强设施建设,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网络社会使人类的生存领域和行为活动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网络社会的和谐运行离不开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秩序状态,对网络行为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实现和保证网络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