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道德在政治和管理中的作用,也不乏对诚信的推崇和研究.西方对"诚信"的研究和应用也有悠远的历史,并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有颇为成功的实践,从各自发展历史看,中国传统的道德诚信与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诚信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涵和要求,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在具体的理解上,两者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并由此影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员诚信行为表现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许启贤认为,要注意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价值观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从大的方面讲,它包括物质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具体来讲,它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等。由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同,思想道德觉悟不同,人们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职业的、生活的价值观也是参差不齐的,或者说是有层次性的。因此,在对人们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时,就要十分注意区分价值观的层次性。既要把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同一般的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4.
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一直缺乏一个普适的道德,这就必然造成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矛盾。由此,分析普适道德规范是否存在就尤为必要了。本文首先以道德相对主义为例简要阐述了认为普适道德不存在的理由,继而从群体道德本质的一致性、群体道德规范的可变性以及全球化为普适道德规范提供的条件等主要方面展开,否定了该理由,认为普适道德规范是有可能超越群体壁垒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余纯 《人民论坛》2012,(23):198-199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7.
冯洁 《理论月刊》2012,(9):137-142
“集体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同成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在“集体主义”传入初期,更多的是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它晚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人们所接受,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道德原则,却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教条式的理解到现代性的阐释,集体主义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集体主义概念有它自身发展的逻辑脉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中国近代的“乐利学说”等概念为中国人接受它奠定了基础,逐步参与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当代核心价值观,摒弃了偏见、误读,重归正道的集体主义成为当代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群体生活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命活动的价值判断及其生活意向,它是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价值观及其道德心理在校园生活中的综合反映。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正在经历一个重新选择、建构并逐步融于新环境的过程。去年九月,我们采用问卷、访谈和阅读学生作业与试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生活价值观进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索,发现未成年女性的道德缺陷已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认同不够、网络道德失范、嫉妒心强、爱慕虚荣、早恋、早孕、性罪错等.成因有未成年女性特殊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影响道德成长、性别压力产生价值冲突、学校教育缺失带来性道德"发育不良"、代际沟通不畅致使家庭道德教育缺席、审美错位与媒体污染等.提出要重视性别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性别差异,建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代际机制,实现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切实关注未成年女性性道德成长;通过班级桥梁作用发展先进的群体文化;净化媒体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统领地位并起奠基作用。公平正义、人民利益、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从最深层次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及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基本准则,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终极取向。正确认识和牢固确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与巩固,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稳固有基础性意义及方向性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社会存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共同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不存在"永恒道德"。鼓吹"永恒道德"的人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共同道德"与"永恒道德"毫无共同之处,其理论基础不同,对群众的指导也不同。认真应对"永恒道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决抵制西方"永恒道德",主动宣传人类"共同道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丰富资源,借鉴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错误思想的防线。  相似文献   

13.
道德选择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活动。在道德选择机制中,个人心理机制"知情意"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机制的双重性造成了道德选择的困难,也加剧了道德选择中的冲突。从道德选择的产生机制出发,培养和提高主体的选择能力,明确并坚持道德的基本原则,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选择的制度保障,将有助于解决道德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西方行政价值观演变的特征、规律及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西方行政价值观的演变有其内在特征及基本规律。文章认为,从特征上看,近百年来西方行政价值观表现为对效率的一贯重视,表现为"核心—边缘"式的价值结构形态,表现为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错置;从规律上看,近百年来的西方行政价值观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价值的逐步突显过程。行政价值观的多样性与相对统一并存,不同价值观间的包容与调和,价值观由西方中心主义走向国际交流与借鉴,是今后西方行政价值观演变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青年群体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理论、新思想,但是,互联网对青年的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培养青年网络道德意识,注重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提升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约束力。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思考"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置于"主体—主体间互动—互动过程"的思维框架内加以解读,从"人性—国民性—日常生活—实现过程"的多个视角来思考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可行性与有效性问题。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需要在把握社会各群体的时代性特质和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比如,青少年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与发展实力的重要群体,更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对象和力量,了解当代青少年的特质与需求已成为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这样的思考或许能使我们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有更实在、更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正法律并非万能,与道德有着明显的界限。南宁市出台"让座令"为道德立法,其出发点是期望利用法律来挽救道德,但良好的初衷却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关爱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给这类群体让座,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受道德规范的调整。如果年轻力壮的乘客拒绝让座,他人只能从道德上对其予以  相似文献   

18.
王世谊 《今日浙江》2008,(19):38-38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信仰、道德,不能没有理性的人文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和群众的价值观,从形式和内容来说,都是一致的,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安定和谐,党与非党在价值观的表现上没有区别,也不应该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就是对党员来说,还有着“组织上的要求”和“政治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正深圳市龙城街道近期对工作人员的人事考核作出创新,对公职人员的"德能勤绩廉"每月考核一次,其中道德选项占了50%,此项考核中有见死不救行为的要扣20分。对此,深圳市委党校王连喜教授表示,公务员应该有高出一般人的道德素养,但道德考核怎么评估、怎么落地也非常重要。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地方将公务员是否孝顺父母、夫妻关系是否和睦等道德表现纳入考核中,这契合了"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人才工作新要求。再者,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理应在道德层面有更高的标准,理应用道德建设夯实作风建设的基石,理应发挥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引领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0.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国民道德素养和社会诚信却出现了严重滑坡,世风目下,道德沦丧,已成为当下中国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各个群体中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问题、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