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新形态,具有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开放度高的鲜明特点。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易使事件升级为高校危机。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量及公众影响力,使高校危机公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讨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成因及类型,探讨其公关策略,为高校危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锋 《电子政务》2012,(10):42-49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突发事件呈多发趋势。重大突发事件普遍伴随着高强度的舆论交锋,媒体舆论甚至影响突发事件的进程和走向。从博弈视角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博弈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包括传统媒体内部的舆论博弈、新媒体内部的舆论博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之间的博弈及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间的博弈。当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舆论场域整体稳定,舆论博弈处于安全区域;当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失衡时,就会发生舆论危机。未来突发事件的舆论博弈将愈加激烈,应加强关于突发事件舆论演化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关于突发事件舆情监测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发。  相似文献   

3.
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危机"为例,回顾了因"郭美美"微博炫富照导致的中国红十字会长达半年的舆情危机传播事件发展历程,并运用危机公关5S原则对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公关的应对情况作了评价;梳理了危机发展过程中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效果,总结了危机舆情呈现出的信息扩散多元化、信息互动共享快以及信息传播失真等发展特点;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应对网络危机的新媒体公关策略,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在危机潜伏期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危机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在危机恢复期进行公关传播活动以重塑非政府组织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控制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往往推动突发事件快速形成并使事态发展难以预测,继而引发公关危机,给公安机关应对和有效处置涉警危机带来难度。本文以大连市公安局处置2013年"刘巍巍下跪维权"事件为例,就公安机关应对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策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论个体还是政府,都难以完全摆脱危机公关事件。当危机公关事件爆发时,政府除了需要利用各种方式迅速有效应对之外,还需要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危机公关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6.
刘伯贤  李星驰 《桂海论丛》2015,31(3):98-102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促使公众所处的话语环境发生了深刻嬗变。新媒体语境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有正面的影响,如高度便捷的传播渠道、日益透明的信息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表达权;新媒体的诸多传播优势,有利于当事方主动设置议题,放大正面声音,把握舆论主导权等。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极易诱发突发事件舆情危机高频出现;极易导致传播失序、谣言盛行;舆论导控越来越难等。文章针对这种趋势就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危机应对观,理性面对各类突发舆情;要注重提高舆论引导的时效性,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要讲究话语策略,增强舆论引导的说服力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岩 《青年论坛》2006,(5):129-130
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考量着媒体与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互动关系,当危机爆发时,要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政府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姿态来实现互动,发挥和利用媒体的功能,利用媒体开展政府公关,化危机为转机,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8.
屈艺 《前沿》2013,(2):15-16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通过不同的传播机制设置来引导传媒舆论走向.高校的突发事件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下要重视信息传播、受众引导、反馈互动、危机处置等机制的综合运用,帮助高校师生和社会受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客观地思考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为防止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变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以及与民众切身利益的关联性,极易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公共领域思想是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政治学基础,风险的可建构思想是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风险传播学基础,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思想是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舆论学基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不论是在信息传播还是在舆论引导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政府要根据突发事件各个阶段的特点,制定新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安机关对媒体公关的意义、方略、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是公安机关对媒体的日常公关、危机公关、典型公关以及如何应对媒体的失实报道进行了论述。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公安机关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因势利导,为顺利完成各项公安工作营造和谐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种涉警负面新闻不断见诸媒体,警察形象危机也因此频频发生,给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带来了极大损害。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如何正确地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通过引导舆论来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已经成为一个全新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文章重点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对当前警察形象危机中的舆论引导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舆论的影响力空前强大,信息传播时效和覆盖面扩大,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对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危机公关与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与互联网时代脱节的状况,网络舆论危机公关与处置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与政府社交媒体之间具有天然联系,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回应也日渐成为政府社交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由于我国政务社交媒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应急传播优势尚未凸显、应急传播制度建设喜忧参半等问题,亟需补足制度短板,通过建立制定社交媒体危机传播管理的宏观体系、建立危机信息联盟、第三方在场的专业化转型等具体措施,优化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应急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希平 《群众》2010,(10):36-37
<正>随着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媒体交流、交融、交锋加剧,互联、互通、互动共生,舆论环境日益开放,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善于利用现代新型媒体,提高危机化解能力,有力有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各种危机和风险,为科学发展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5.
危机公关已经成为政府处置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生态环境下,随着媒体直接影响力的加大、媒体引申能力的增强和信息质量的下降,危机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更为迅速。政府危机公关不仅是政府对电子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危机公关应遵循速度原则、系统原则、真诚沟通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权威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不真实、不适当的信息传播,甚至歪曲事实的舆论导向,给公安工作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给警察的公众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故而,警察形象危机公关已成为当下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循传播学鼻祖拉斯韦尔"5W"模式建构一个警察形象危机应对模型,能够了解社会转型期舆论传播者特别是"意见领袖"的特点和影响、提高警察的媒介素养,从而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提高对舆论的影响力,赢得传播受众,做好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17.
试论突发事件与政府传播——大众传播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中政府是危机信息的汇集者、决策者、发布者与解释者。实践中政府传播存在危机宣传、危机公关与危机传播这三种模式。必须建立与完善政府危机传播机制,才能更科学地提高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佘世红  刘艳子 《前沿》2013,(6):92-94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新闻媒体组织的突发事件在网络平台上会快速传播,这种突发事件往往会演变成危机事件。因而,"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体组织面临着危机事件的风险性较强。本文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危机事件形成和传播存在的特征,并就我国新闻媒体危机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政府危机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探讨如何处理网络时代的危机公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在面对公共事件特别是涉警突发事件时,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应该努力做到转变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从传统的应对模式转变到积极主动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树立和维护警方的整体形象上来。本文概括性的说明了新时期媒体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强调了涉警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积极应对媒体的重要意义,同时重点指出了警察应对媒体的建设性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