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艺的对象(又称文艺描写的对象、文艺创作的对象)是什么呢?通行的说法是:文艺的对象是客观的现实生活。 这种说法值得讨论。它将文艺的对象和文艺的源泉这两个概念混淆了,或者说重叠了。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是从反映论的角度看问题的。从文艺创作本身来看文艺的对象问题,理应有另外的结沦,即文艺理论自已的而非哲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第一节哲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个字:哲学能给人以聪明智慧。开始我有些怀疑,我想,哲学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颗等待发现的明星,我有这个水平吗?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老师就象一位挚着航标灯的领航员,引导着我们在哲学的海洋里航行。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效率和公平韩:王老师,您好!近来我发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思考市场经济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您近来在这方面思考些什么问题?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它不仅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也必然推动政治、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其它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其中在哲学方面,它将首先直接影响唯物史观。所以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方福利供热一直是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它一方面涉及到北方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也关涉到社会福利公平分配。而以往的福利供热政策是以家庭为单位,并且常常落实到男人身上。那么,在福利供热制度改革中,如何看待这种“男女不同对待”的政策?这种政策背后所隐藏的潜规则是什么?如何实现福利制度改革和社会公平重建的双赢?本文尝试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应当学什么?怎样学?孔繁森同志作为领导干部的楷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很全面的,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也是很多的,但细细琢磨一下,其精神实质就是无私奉献,带领群众把经济搞上去。孔繁森同志所想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西藏经  相似文献   

6.
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的目的,是以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为基础,以现代西方和中国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资源,以当代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为依据,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理论。要深化当前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有三个方面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生活世界转向究竟对现代哲学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什么样的基本精神?生活世界与实践观的内在关联,怎样以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如何把生活世界理论与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价值导向的现代生活观?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三题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近期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为什么要究研主体性?主体性涵义是什么?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质如何?怎样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下边我谈些个人看法以就教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现在,理论界都在谈论哲学的改革,然而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真正有见地的,特别是有突破性见解的还是鲜见的。我认为,要打破这种局面,就不能满足于在一些小问题上做文章,而要从哲学的元问题入手。哲学的元问题是什么呢?不少人认为,元问题也就是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  相似文献   

9.
走出麻风     
什么是麻风?麻风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面对麻风?实话说,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以上问题不甚了了,或者纯属错觉。至少就我个人而言,至少就在数天之前,我一直以为麻风只是发生在一些极边远贫穷的不毛之地,只是一些传播瘟疫传播恐惧的与世隔绝自生自灭的“非人“。我曾经庆幸它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进程毫无关联,我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但,我错了!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通常是用"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进行回答或作出解释。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回答和解释一般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不仅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关系着社会文明的真正走向和发展节奏。如何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村民自治的实施是中国农村社会的重大变革。村民自治目前在农村究竟达到什么效果?起到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存在什么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河南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在漯河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继而对村民自治的现状与问题做了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对和谐社会的倡导,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理念进行重建,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怎样一种社会,表达基于事实判断层面对人类社会理想的价值诉求.在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中,以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为视角的研究者偏多,而以历史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为视角分析的则相对偏少,这虽然与和谐社会命题本身所涉及的问题阈相关,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历史学视角的不重要.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和谐因素以其独特性内在地勾连于历史发展的向度之中,这对于为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的“治世”、“盛世”而言亦无例外.那么,“治世”、“盛世”究竟是怎样一种社会模式?其兴衰变迁的社会成因是什么?当前,它对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可以说,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裘斌老师撰写的《“治世”·“盛世”·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历史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一书,从历史与政治的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剖解.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只是现代哲学在特定的条件中提出来的。由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只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只能局限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来寻找其答案。必须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把哲学置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中,从而把握哲学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应再局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追问“什么是哲学?”而应追问“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性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简称“哲思”。  相似文献   

14.
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的含义是什么?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把社会形态仅仅看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片面的,应加上生产力,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见《理论月刊》1985年第6期卢俊忠同志的文章)。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哲学问题.本文试图从主客体的概念及其区分、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社会主客体问的有序互动以及主体闻性等方面对人的主体性加以论证,以便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正确引导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2006,(8):58-59
最近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聋人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真的就像自己平时观察到的那样,是不善言辞,不会说话,耳朵听不见,只能通过手语与他人交流的那种聋人吗?我们真的就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是这个主流社会的弱者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我们聋人自己呢?换一下角度去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聋人自己,我觉得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别人眼中的那种无用的人,心智低下的人,这根本就是一种误解。聋人是什么?——是交给自己的一份试卷,而不是抛给社会的一首怒吼歌。大海永远没有平静的,天天都…  相似文献   

17.
郑杰 《长白学刊》2007,(1):30-31
关照人的生活是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定和命运,哲学研究无法回避人和人的生活意义问题。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过程。生活对人而言不仅有一个本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还有一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人正是通过劳动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有意义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理想生活”、“可能生活”。真实的人生便是力求超越现实、完善自身,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人,为了正确地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很有必要回过头来研究一下黑格尔的哲学史观。 “哲学史里我们研究的是哲学本身” 哲学史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黑格尔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创立他的哲学史观。他用联系的观点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什么是哲学”的研究进入到“什么是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说。哲学中说的本原是指万物的起源、属性的载体或现象的本体。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过本体论的一些问题,但都没有提出把这些问题单独列出来当成哲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最早提出“本体论”的概念并把它当成是哲学必不可少的部门的是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28年)。后来本体论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黑格尔才结束了这一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直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人本主义,即科学的人本主义。近来,人们又越来越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人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