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龙  刘晓虎 《求索》2007,(3):86-88
中世纪英国法是个大杂烩,既受罗马法的影响,又受丹麦法的影响;既受习惯法的影响,又受教会法的影响。在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三分天下的局势下,中世纪英国的死刑制度颇显异特,死刑适用罪名独具特色,死刑裁判机构纷繁复杂,诉讼形式、审前制度、陪审制度、证据制度、上诉制度都深深浸染了英国当时特定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鼓励废除死刑,但不强制废除死刑,适用死刑必须严格遵循程序法和实体法。我国死刑案件的审理,需要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健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直接言词原则及传闻规则、提高判处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补强证据规则,来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及时打击现行的杀人、抢劫、强奸、爆炸、放火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现对死刑案件核准问题,作如下决定:一、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内,对犯有杀人、抢劫、强奸、爆炸、放火、投毒、决水和破坏交通、电力等设备的罪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死刑的,或者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死刑,被告人不上诉,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以及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死刑,被告人不上诉的,都不必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死刑判决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在上诉期满后宣判前提出撤回上诉人民法院是否准许的批复》已于2010年7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88次会议、2010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5.
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国死刑复核制度,无论在古代抑或在当今,其中都蕴涵着和谐的价值理念。我国将死刑核准权重新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更是凸显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死刑核准权收回之后的死刑复核制度,必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玉华 《人权》2006,(5):50-51
2005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案件重要事实和证据问题提出上诉的死刑第二审案件实行开庭审理,2006年下半年对所有死刑第二审案件实行开庭审理。这是保障死刑案件的质量和被告人人权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死刑赦免制度是我国死刑适用方面的一个制度空白,宪法虽然有关于赦免制度的规定,但并无专门的操作程序。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死刑本身的不可回复性以及“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惯例都要求我国尽快增设死刑赦免程序。借鉴中国古代赦免制度以及美国死刑赦免程序的经验,我国宜选择特赦作为死刑赦免方式,以被判刑人申请特赦权为主,同时兼顾检察机关追诉犯罪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特赦申请权,构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核批准的死刑特赦程序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孙小果,男,汉族,云南昆明人,1992年12月入伍,曾在武警昆明某部服役,后进入武警某学校学习。服役期间,孙小果因犯强奸罪于1995年12月被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1996年4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其上诉,维持原判。1997年4月至11月,尚处在保外就医期间(系违法办理)的孙小果又多次犯罪。1998年2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强制侮辱妇女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判处其死刑。  相似文献   

9.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并正式确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创新,丰富了刑事司法与犯罪治理。实践中认罪认罚制度上诉率虽低于正常刑事案件,但是出现大量空白上诉,不仅消耗司法资源,而且动摇司法权威。对认罪认罚案件上诉权与抗诉应对的合理性展开探讨,构建认罪认罚上诉机制和检察机关有条件的行使抗诉权,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认罪认罚制度。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与《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我国68个死刑罪名中的22个死刑罪名,占原有死刑罪名的32.3%。废除死刑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死刑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我国死刑制度的历史沿革、死刑制度的立法现状、死刑制度在适用中的问题以及死刑制度的完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死刑废除的进程不能冒进,现阶段我国死刑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并且还有不可忽视的强大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正在考虑批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收回死刑复核权,从2006年1月1日和下半年开始,死刑上诉案件将分两个阶段全部公开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将司法体制改革推向攻坚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废除死刑的,讨论死刑的限制适用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在立法上通过限制死刑适用的主体、提高适用标准、精简死刑罪名和增设死刑赦免制度等方式来从根本上限制死刑;在司法上采取充分运用死缓制度、完善死刑规定的司法解释和公布死刑统计数据来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佘祥林等33例死刑错案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反映出我国在死刑程序上的证明和裁决,在人权保障,甚至在刑事司法公正的保证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司法部门应当从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着手,确立死刑案件证据采信的特有规则,建立有效的辩护制度,确立公开审判的原则,实行三审终审制,给死刑犯行使申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死刑制度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问题是近年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从历史层面、文化层面以及司法层面对死刑制度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未来走向及制约因素进行剖析,指出中国死刑制度的未来走向,并尝试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2)
死刑作为无法修正的刑罚,它的适用与执行直接影响到社会个体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死刑作为刑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和探讨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报复手段的认同感。在当今世界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潮流下,从死刑制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自古至今发展的客观趋势,探讨现代死刑制度的现状与不足,以寻求合适的态度来面对中国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今社会谈到死刑废除大多被嗤之以鼻,历史的进程也未因死刑制度的存在而停顿或者倒退,但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层次的提升,对死刑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替代机制的出现,追求人权的诉求,更是让死刑制度举步维艰。死刑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推到风头浪尖,而废除死刑的呼声也随着法治社会的提出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  相似文献   

17.
自死刑在历史上出现那一刻起,中国也就开始了限制死刑以致最终消灭死刑的探索.中国古代限制死刑适用的路径主要有: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根据犯罪所触犯的罪名、罪犯的身份地位、年龄、犯罪情节等来决定是否对其适用死刑.具体分为绝对不适用死刑和相对不适用死刑,情有可矜、不适用死刑;对疑罪慎用死刑,通过疑狱听赎、疑罪奏谳、录囚与虑囚、会审制度等来限制死刑适用;严密死刑执行程序,建立死刑奏报制度,集中死刑执行权,实行死刑的秋冬行刑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马柳颖  冯晓青 《求索》2007,(12):80-83
死缓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死刑执行制度。它是一种控制死刑实际执行的制度设计,但在控制死刑的实际执行上效果并不明显。死缓虽名为死刑,实为24年有期自由刑。死缓的名不副实以及其“留有余地”便于选择适用等弊端,导致死缓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极易被异化为腐败的司法官员操弄的司法工具。权衡我国死缓制度之利弊,舍弃死缓代之以无期徒刑并运用死刑赦免制度,是理性而现实的选择。这既可以达到控制死刑的目的,又可以克服死缓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终生监禁制度具有反腐败和死刑替代措施的双重作用。终身监禁制度是死缓的一种执行方式,刑罚严厉性是介于一般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中间刑罚。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终身监禁制度符合我国的刑罚体系,能够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符合我国严格控制并减少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未来的立法修改方向上,针对短期内难以废止的死刑罪名,可以在保留死刑的框架内设立终身监禁制度,扩大终身监禁制度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犯罪形势不容乐观,而此时刑法修正案(八)却将我国原有的68项死刑罪名减至55个,取消了包括走私文物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共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也使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对于死刑和人权问题的重视.基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死刑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手段存在也是具有相对合理性的,因此当前我国应在限制死刑这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刑罚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