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随着国际人权保障思想的发展 ,刑事被害人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立法实施阶段。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被害人这一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显得十分苍白 ,因而应根据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国际标准 ,结合我国刑事立法现状 ,构建我国刑事诉讼被害人人权保障机制。在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中 ,建立起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国家和社会利益相协调均衡共存的新诉讼理念和制度。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过程涉及国家与社会利益、被告人利益、被害人利益,这三者之间既同向损益,又逆向损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这三种利益保护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保护模式,即不同的诉讼模式。要关注和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注意平衡被害人利益保护与国家社会利益保护,平衡被害人利益保护与被告人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刑事司法领域强化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人权保障的同时,很多犯罪被害人却沦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20世纪60年代以来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一些国家兴起,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在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同时,也理应关注犯罪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缺位已经成为我国犯罪被害人权益保护制度乃至整个刑事司法制度的一块短板。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也具备了立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刘莎 《传承》2010,(18):138-139
现今的社会要求刑事司法必须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达到平衡。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保护被告人权益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却很匮乏,而对被害人求偿权的保障更几乎为空白。针对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补偿制度进行探讨,在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今的社会要求刑事司法必须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达到平衡.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保护被告人权益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却很匮乏,而对被害人求偿权的保障更几乎为空白.针对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补偿制度进行探讨,在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当今犯罪成为公害而无法扼制时,各国进行立法层面改革的一大趋势。它以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保障被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根本目的,以国家补偿的方式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被害人如果得不到犯罪人赔偿或赔偿不足,其权益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刑事诉讼的目的也就不能完全实现;因此,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国家、被告人、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 ,法律应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保护被害人的基本权利 ,不能以国家利益取代被害人利益。应当改革刑事立法 ,赋予被害人有限的上诉权 ,以充分发挥刑事立法控制犯罪、保护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司法实践的迫切呼唤,是适应人权保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发展与世界法制接轨的必然要求。构建这一制度,对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及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刑事被害人是指为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自然人。“刑事被害性”决定着刑事被害人有要求通过参与刑事诉讼程序来实现和保障自己受损权益的愿望、惩罚犯罪分子。赋予刑事被害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成为刑事诉讼被害人,既有利于对侦查权力和公诉权力的约束,也有利于实现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追究刑事犯罪。刑事诉讼修改应该充分尊重和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被害人而言是一种恢复性的刑事保护制度,对充分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公诉案件中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目前仍没有确立。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建立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的专项基金,在公诉案件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具有控制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正义、促进刑罚轻缓的重大刑事政策意义。当前,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具有实质意义的立法准备工作尚未启动。我国作为世界人权保护运动的积极拥护者,应当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纳入被害人权利保障的议事日程,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努力寻求一种被告人利益与被害人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共存的和谐、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存在立法缺陷,且被害人与被告人相比在诉讼权利保障上也有明显不足。所以,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应完善被害人的法律援助、监督权等,以衡平保护被害人权利,从而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银福成  张明伟 《前沿》2012,(17):63-67
被害人对公诉决定权制约机制是一种程序性的救济权利,目的是防止检察官滥用公诉决定权对被害人造成伤害.公诉权的国家专属性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决定了被害人制约公诉决定权机制的最优途径是赋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构造中的诉讼主体地位,通过被害人程序性的制约权利防止公诉决定权的滥用,推动刑事司法程序正义的进步.鉴于中国的公诉决定权存在的问题主要为过分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公诉转自诉制度的不合理、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缺失等,笔者建议从承认犯罪行为的私人侵权性等六个方面完善被害人制约公诉决定权的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救济制度",反映了立法者对刑事诉讼本质的理性反思和对被害人私权利保护的彰显.但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技术上的缺陷,致使"自诉救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弊端.为加强对被害人利益的有效保障和对侦查、起诉权的监督制约,在借鉴法国刑事诉讼法的被害人民事原告人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侦查、起诉的构造,引入司法审查机制,赋予被害人申请调查取证的权利并规定其必要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独立上诉权被认为是诉讼当事人的一项核心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虽规定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却并未赋予其独立的上诉权,使得其当事人的地位名不副实。被害人是遭受犯罪侵害的直接对象,其权利的保障有助于实现刑事诉讼保障人权、惩罚犯罪的双重目的,缓解被害人在诉讼活动中的边缘化趋势,促进刑事诉讼的公正、效益及法治的实现。故应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尽管有观点认为:被害人作为独立上诉人不符合公诉案件的性质,可能造成角色冲突,增加二审法院的负担,但是,我们认为,从诉讼发展趋势来看,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有其立法先例;从诉讼原则来看,被害人独立上诉权与我国刑事诉讼的原则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诉讼效率来看,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并未从根本上影响诉讼效率;从诉讼结构来看,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并不会导致诉讼结构的失衡与二审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6.
张璜 《传承》2009,(12):132-133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设计。我国刑事司法应当借鉴国外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之同一性问题上的司法经验,合理优化平衡这一原则在犯罪控制和保护被害人权利方面禁止双重危险这两者的利益,从而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7.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设计.我国刑事司法应当借鉴国外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之同一性问题上的司法经验,合理优化平衡这一原则在犯罪控制和保护被害人权利方面禁止双重危险这两者的利益,从而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权的保障,不仅应赋予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而且还应赋予其不服一审裁判的上诉权。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符合刑事诉讼发展趋势,能够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利益,能够制约审判权的滥用。被害人的上诉,既不会带来诉讼结构的改变,也不会影响二审程序中控诉任务的完成。为防止被害人滥用上诉权,可以在程序上对被害人的上诉权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刑事案件被害人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并与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新《刑事诉讼法》在总结我国长期司法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并参照国外刑事诉讼立法例,确立了被害人的诉讼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赋予了被害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公安机关,作为执行刑事诉讼职能的重要机关,在刑事司法中,不仅要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而且也要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不起诉中被害人救济之主要途径的探讨,阐释了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诣对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之保护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