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宜昌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结点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鄂西南的经济发展,以及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都需要以宜昌为中心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宜昌处于长江中上游特大城市武汉和重庆之间,既能受到武汉、重庆的辐射,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物流发展空间。宜昌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应以开放、对接、互补、整合为主线,以降低该区域物流成本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加快区域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区位地理、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城市,本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22)
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徐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去年以来,徐州市把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作为建设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目标之一,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工作推动力度,全市物流业发展进入到规模快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质态持续提升的新阶段,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去年徐州社会物流总  相似文献   

4.
发展武汉港口物流的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金华  杜涛  施雯 《学习与实践》2006,(12):165-168
加快实施武汉港口建设,大力发港口物流,不仅可以提高港口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够利用港口物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强城市或区域经济的开放度,是促进武汉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强化武汉在中部崛起中战略支点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经济增长上表现为二者的"协同效应".正确地进行区域物流的规划与管理,特别是考虑到未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为实例,运用计量经济学中边际与弹性理论,测度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分析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集群的武汉城市圈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颖  佘廉  刘明菲 《理论月刊》2006,(10):166-168
农业产业化的加强,使农业与工业、商业的关联日益紧密。以农业为核心,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建设农产品的“大生产、大市场”,从而发展“大流通”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应借助产业集群形成的“大生产、大市场”,构建武汉城市圈农产品大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武汉物流圈的大发展.武汉物流圈建设存在三大管理难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建构政府实施宏观质量管理的责任链条,提升宏观质量管理的力度和法制水平是解决难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南通市出台了《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重点发展五大物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物流工程,不断夯实五大物流基础,加快构建立足南通、合作长三角、服务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区域物流中心。行动计划的出台,既是市委、市政府打造南通经济升级版的科学决策,也是市政协主席会议围绕经济重大议题专题协商的重要成果。南通市南濒长江,东临黄海,紧靠上海,连通苏北,集"黄  相似文献   

9.
现代物流并非一味追求降低物流成本,关键是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了现代物流的五个方面发展趋势。并通过研究物流功能与营销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现代物流企业需加强营销服务的观点。并认为,要提高服务质量需做好认识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可靠性、现场领导、尊重员工四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周异助 《当代广西》2010,(13):40-40
2009年国家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根据《规划》,南宁被确定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与重庆、成都并列成为西南物流区域全国性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正运输企业是物流服务的主体或主要提供者,具有发展物流的优势和条件,物流是交通运输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发展的高级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全程物流是铁路货运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铁路货运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不仅有利于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提高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竞争力和效益,而且对于加速全社会产品的周转和流通,压缩库存,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现状  相似文献   

12.
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逆向物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作为物流经济中一个分支的逆向物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逆向物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系统目标的多样性、系统流程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在这一领域中开展电子商务比较困难。优化逆向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网站设计等,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发挥逆向物流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金义华 《世纪行》2009,(1):20-20,27
武汉新港的规划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大项目,是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充分利用水运优势带动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并以新港建设促进临港经济和城市组群发展的武汉新港,要实现其战略定位(建设成为集先进港口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  相似文献   

14.
农村物流是联系城市和农村、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北农村物流系统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对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全省农村物流企业实力不强、服务内容单一、物流环境不优、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了明晰农村物流"十三五"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物流主体、加强农村物流人才培训、优化农村物流发展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辛磊  曾翔旻 《政策》2003,(9):10-11,16-18
武汉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无与伦比,然而,现代物流在这里的发展却差强人意,与武汉的战略地位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6.
国外港口物流体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善浪  张锋 《求索》2010,(8):5-7
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集装箱技术和多式联运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港口物流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港口企业内部体系、港口—腹地物流体系、港口间物流体系、区域港口物流体系以及整体港口物流体系等五个层次。当下,国外对港口物流的体系化研究亦大致分为对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研究、对港口物流的腹地研究以及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性研究等三个方面。通达性反映了港口与腹地之间交通网络等因素,并对港口物流规模经济性有促进作用;港口物流腹地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规模和地位,两者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集中化和规模经济性则是港口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促进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7.
周峰 《政策》2012,(1):49-52
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出"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来,现代物流产业践行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10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基地的发展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相似文献   

18.
《政策》2008,(9):23-24
武汉新港是长江中游的第一深水良港.是我省宝贵的港口资源。将武汉新港建成“内河航运的国际大港口”,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促进湖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发挥武汉综合交通优势、建设武汉交通枢纽中心、增强武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散功能.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及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互动,构筑武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基础框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湖北、武汉外向型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武汉港口结构、增强武汉港口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城市要发展,信息化必先行。信息化已成为增强城市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迅速建设城市信息港,搭建区域信息枢纽平台,将成为完善和提升武汉区域经济信息枢纽功能的重要举措。一、信息港是城市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物流人才是铁路物流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铁路已确立跨越式发展目标,将为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加快向现代物流领域的融入和拓展。2003年12月28日,三大货运公司的成立,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营运, 在本质上实现了政企分开,十四个铁路局也正将铁路运输朝现代物流的方向运作。如何将铁路已有的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成功地进行转换,尽量避免搞现代物流运作中盲目上项目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确保铁路成功地实现历史性的跨越,首先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现代物流人才的稀缺与跨越式发展急需人才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