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棘球蚴病几乎遍及全世界,我国牧区均有流行,特别是西北地区更为普遍。因本病系人、畜共患性疾病,不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并与公共卫生有直接关系,其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范围相当广泛(包括8个目、40个属、60个种的动物),其中牛科(包括绵羊)更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牦牛约有1230万头,占我国总牛数的六分之一,占世界牦牛总数的85%。但牦牛的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尚不十分清楚,为制定防治措施,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调查。 (一)材料和方法 1983年10月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肉联厂,对来源于碌曲的牦牛535  相似文献   

2.
棘球蚴病是严重危害人畜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以牧区为重。据我们在石渠县调查:藏绵羊感染率达78.00%,牦牛达88.84%。用间接血凝反应诊断,藏汉干部、工人、牧民、家属、儿童的感染率为30.56%;而13岁以上牧民的感染率竞达67.65%。 对本病的治疗,目前除用外科手术外,尚未见有特效化学制剂。国内外曾用甲苯咪唑试验,效果不尽相同。吡喹酮(Praziquentel)是近年来合成的一种新药,有资料报道其驱棘球蚴效果较好,但国内还未见正式文献可查。我们于1982年5月至12月试用吡喹酮治疗绵羊棘球蚴病,并初步取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剖检法检查西藏五县147只山羊、118只绵羊、114头牦牛、88头黄牛内脏器官、网膜、肠系膜、脑等组织器官,采集寄生虫幼虫,调查西藏家畜主要带科中绦期幼虫(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山羊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6.94%、4.08%、0,绵羊分别为62.77%、13.83%、4.26%;牦牛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5.79%、2.63%,黄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55%、0,说明绵羊更易感脑多头蚴;截至目前暂未在西藏发现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牦牛感染率幼畜与成年畜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幼畜更易感。结果表明,西藏家畜这三种绦虫蚴病感染强度仍很高,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涉及两个哺乳动物宿主:成虫寄生在犬属动物肠道内,引起棘球绦虫病;中绦期幼虫在草食和杂食动物体内发育,致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相当广泛,人、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猪、马等都可感染。棘球蚴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 ,平均海拔 30 0 0m。全省面积72万km2 ,有天然草地 30 0 0万hm2 。 2 0 0 0年底全省各类家畜存栏 2 2 0 0万只 (头、匹 ) ,其中青海藏羊 15 0 0万只 ,牦牛 45 0万头。棘球蚴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呈世界性分布。青海省是棘球蚴病高发区之一 ,棘球蚴病的流行直接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体的健康。1 棘球蚴病流行状况目前 ,在青海省发现的棘球蚴病有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多房棘球蚴病 ,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分布较广 ,为优势虫种 ,犬羊型和犬牛型同时存在。1.1…  相似文献   

6.
棘球蚴病是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猪、骆驼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肺等脏器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类同样遭受感染,引起包虫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流行。现将我们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绵羊棘球拗病的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受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派谴,中国棘球蚴病考察组于1988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对澳大利亚进行了两周考察。先后访问了国家和一个州的农业主管部门、四所大学的有关实验室、三个州的兽医研究推广机构、一个农场、三个屠宰场、及其脏器销毁装置、一个棘球蚴病展览中心和一些野猪捕杀设施。 (一)棘球蚴病流行情况 澳大利亚绵羊约1亿6千余万只。每一农户饲养牧羊狗6~10只。绵羊和狗共处造成棘球蚴病在其人、畜集中的东南部严重流行,主要是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三个州和堪培拉特区。  相似文献   

8.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在阿坝州流行广泛,危害严重。我们在1978年全州疫病普查的基础上,近年又进行了寄生虫区系调查,同时收集了1981~1997年确诊人群棘球蚴病患者和红原等4个牧区县棘球蚴病血清学调查情况,以分析全州棘球蚴...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省家畜主要寄生虫病得到基本控制,但人兽共患的棘球蚴病的危害显得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将天祝、漳县和环县列为棘球蚴病的防治试点县,要求卫生、兽医部门对人、畜棘球蚴病实行综合防治,争取在我省尽快控制此病。为了更好地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有效地防治此病,我们于1991年在上述三县和天祝羊场进行了家畜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牦牛和绵羊肝、肺包虫组织及周围宿主局部组织的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呈板层状结构,部分囊泡的角质层出现颗粒变性、水泡变性等变化。生发膜可见扁平或圆形的内殖性芽生团块及育囊等,部分生发膜与角质层一起向囊腔增殖呈乳头状突起或深陷入外囊的结缔组织中。绵羊棘球蚴的角质层较牦牛的厚,但两者生发膜的厚度差异不明显,部分囊腔内有育囊或原头节。绵羊棘球蚴外囊由环形排列的结缔组织构成,牦牛棘球蚴外囊由栅状纵形排列的和环形排列的两层结缔组织构成。外囊近角质层侧的结缔组织纤维常形成均质化并伴有钙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棘球蚴(又名包囊虫)系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肺和脾脏,引起棘球蚴病。本病为人畜共患疾病。 丙硫苯咪唑(Acbenzole)为广谱抗蠕虫新药。对猪囊虫及细颈囊尾蚴有杀死能力,国外已有报道。对棘球蚴除英国Morrs等1983年报道有效外,国内尚无报道。我们予1984年6~10月在乾宁种畜场用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12.
棘球蚴(Echinococcus)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幼虫,可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种器官。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上尚无有关禽类寄生棘球蚴病的报道。1981年9月,我们在山东省兖州地区的一群麻鸭中发现棘球蚴病一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措施研究中,为探讨防治本病的特效药物,我们用吡喹酮、丙硫苯咪唑以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对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治疗后,取样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病原体的超微结构变化,证明这两种药物可不同程度的破坏绵羊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板状层)和生发膜(胚层),使原头节变性、皱缩,或肿胀、外翻以至死亡。  相似文献   

14.
牧羊犬同时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及其蚴病在青海省海北州高寒牧区,牧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在50.00%左右,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87.07%,牛平均感染率80.58%,人包虫病患病率为2.17%。1991年10月,在棘球蚴流行病学调查中,从剖检的牧羊犬首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首次对绵羊、牦牛棘球蚴囊液的蛋白质、糖、脂及酯酶同功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蛋白质分别显示38及36条带;用RAS染糖,分别显示19及22条带;用Nile's蓝染脂,均显示7条带;用坚固蓝染酯酶同功酶,分别显示20及10条带。两者上述几项生化指标的差异是宿主特性不同的一个反映。本项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绵羊、牦牛棘球蚴囊液的生化特性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确认皇城羊场属棘球蚴病高发地区。对1300只羊经剖检,棘球蚴感染率为77.15%,其中细毛母羊感染率高达87.17%;牦牛为75.51%;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为26.67%;人的棘球蚴感染率为0.25%。对1~5岁龄的绵羊各约100只,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间接血凝试验结果:1岁羊血清滴度较低,2岁和4岁羊的滴度较高,而3岁和5岁羊的滴度略低于前一年龄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1岁羊血清平均OD值最低,2岁最高,以后各年龄组略微降低,并大致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牦牛棘球蚴感染率较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8年7~10月在青海省黄南州用国产丙硫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在青海省泽库县牧区选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成年牦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第1、2组为治疗组,第3组为对照。 2.试验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丙硫咪唑片剂,为青海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1987年产品,批号870524。治疗牛均为口服投药。其剂量分别为:第1组90mg/kg,分3次投药,每次间隔1月;第2组180mg/kg,投药次数与间隔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不服药。各组牦牛合群放牧,观察临床表现,均于初次服药90天后剖检,仔细观察各脏器的包囊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评价细粒棘球绦虫重组蛋白EG95(rEG95)在血清抗体检测上的效果,以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质粒pGEM-EG95为模板,经PCR扩增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至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EG95,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SDS-PAGE分离和电洗脱纯化重组表达产物rEG95。建立重组蛋白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绵羊带绦虫蚴病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表达产物经SDS-PAGE测定分子质量为21ku左右。该蛋白可被棘球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表明该表达产物具有反应原性。应用该重组蛋白间接ELISA检测18份脑多头蚴、15份细颈囊尾蚴、20份棘球蚴感染绵羊血清,24份疫苗抗原rEG95免疫羊血清和来自棘球蚴病疫区的179份绵羊血清,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6.67%、80.00%、100%、91.67%和58.2%,而14份健康羊血清反应为阴性,组间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G95蛋白可作为绵羊带绦虫蚴病共同保护性抗原和诊断抗原而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制备绵羊棘球蚴病间接血凝试验(IHA)的标准阳性血清,我们于1987年5月用棘球蚴包囊液对绵羊进行免疫,12个月内定期采血,以IHA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结果发现免疫羊不仅血清抗体上升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现将免疫前后绵羊抗体消长动态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病是世界流行的人畜共患病,自1966年国际棘球蚴病研究工作会议以来,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显著,仅就棘球绦虫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种与株系 最早认为棘球蚴病的病原体—棘球绦虫是1个属(Echinococcus)、1个种(E.granulosus),后又提出是1个属、11个种。Nelson在肯尼亚对11个种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中有6个种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同种异名。1960年,A(?)yaaa,e从棘球属中分出1个新属,定为泡球属(Alveococcus),即有争议,也有赞助。因此棘球蚴病已是棘球属和泡球属引起的两个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