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庆东 《前沿》2012,(21):36-39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种种遭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挖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价值,重塑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大众化,大众化的出路是我们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德祥 《人民论坛》2013,(2):166-167
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个体或群体奋斗、团结的精神基础和动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信仰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当前多元化时代,准确掌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科学分析总结不同年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是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魏聚刚 《前沿》2012,(2):36-37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文斌  杨丽艳 《人民论坛》2012,(35):136-137
文章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提供理论支撑,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途径。这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给人们以正确的理论方法,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思想信仰。目前大学生在信仰上存在迷惘、缺失甚至危机的问题。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要在中国的现实场景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大学生思想信仰的构建整合起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走近、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信仰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的精神面貌。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信仰冷漠化风险,突出表现为政治信仰缺失、道德信仰冷漠、法治信仰淡薄等。大学生信仰冷漠既与个体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国家、社会、高校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冷漠风险,既要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又要紧扣时代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还要尊重青年主体,激发大学生坚定信仰的内生动力。研究探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信仰冷漠化问题,既是当下重要的现实问题,也关乎国家未来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学生公民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信仰素质是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灵魂,提升信仰素质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升信仰素质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六所高校1000份调查问卷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探讨了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的三大障碍:大学生自身的思维障碍、信仰教育机制障碍和社会环境障碍。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语境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自身局限性的存在、自媒体环境下各种错误思潮的涌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市场化导向下资本运行逻辑的渗透、社会转型期下各类社会矛盾的叠现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弱化和课堂教学的僵化,致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一度出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多措并举,构建与时俱进的信仰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窦凌 《前沿》2012,(19):33-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提出特殊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两个关键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并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传授,才有可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2.
陈典 《传承》2011,(26):52-53
在大学生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给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危机。因此,加强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蔡志强 《传承》2011,(10):52-53
在大学生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给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危机。因此,加强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现状以及对信仰的认识、看法,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存在"犹豫"、"迷茫"等心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西方社会思潮和大学生等多方面去追根溯源。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从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创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课堂、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理论教育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等多维度探寻其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恩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晓荣  李英芬 《前沿》2010,(21):123-126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问题。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大学出现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还有高校信仰教育不力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雪原 《前进》2010,(7):41-43
<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据此,教育部在2009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任务项目中专设了"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兴海 《长白学刊》2008,(6):149-149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仰,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目前形势下,推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要突出抓好工面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各高校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