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四运动以后,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五四",为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寻求出路。瞿秋白采取独特的视角,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即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新文化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是科学的还是宗法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基本上排解了"五四"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迷茫,事实上引导着中国新文化朝着新民主主义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从表面上看,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因为运动的目标关乎政治(外交),但从另外的层面讲,五四是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运动。其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文化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一次社会化实践,使新文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从而真正成为一场社会化的运动;其三,自运动发生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力量对五四文化的建构从未停歇,五四文化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周可真 《湖湘论坛》2010,23(6):85-90
中国历代王朝对遗民人物所持的宽容态度,反映了崇尚人格独立的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立基于人格独立原则的以"忠君"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具有一定超越性的社会公德。蒋家王朝完全抛弃了人格独立这一中华礼义文化的价值基础,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无视"五四"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建设目标,以"忠于党国"的特殊政治道德来取代中国的传统社会公德,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一种倒退。今天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努力构建基于"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融爱国精神与人道精神为一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化建构过程中,五四文化先驱并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复兴”或“重释”,而几乎完全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文明为参照,彻底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近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破除中国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理性主义的束缚,表现了对文化的反叛和进取精神。但五四文化先驱在趋向欧洲近代文明的时候,又觉察到了它的某些不可克服的流弊,因此,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既试图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又实在无  相似文献   

6.
从新文化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联来看,青年文化与青年运动之间是一种接续递进的双向互动关系:新文化的思想启蒙初步构建起了新的青年群体,为学生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学生运动为新文化的社会化提供了实践路径,使新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学生运动同时也对新文化进行了建构,使之成为五四文化,并为后来的青年运动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从坚持人民性与"中国梦"人本立场统一中形成新文化思想价值维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创新统一中形成新文化思想历史维度,世界文化交流与增进共识中形成新文化思想开放维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统一中形成新文化思想实践维度,四维度逻辑序列清晰,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充分体现其新文化思想形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从坚持人民性与"中国梦"人本立场统一中形成新文化思想价值维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创新统一中形成新文化思想历史维度,世界文化交流与增进共识中形成新文化思想开放维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统一中形成新文化思想实践维度,四维度逻辑序列清晰,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充分体现其新文化思想形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卢毅 《长白学刊》2008,(1):126-130
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一场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为号召的新启蒙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建设新文化原则,尤其是对文化民族性和大众化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五四”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两个新的基本任务。从主体文化的生成机制和中国主体文化的发展趋势看,鸦片战争为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的第一个基本任务是民主文化建设。所谓主体文化是指文化的主体——人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王晓华先生于木到1997年第1期发表的《钱钟书与中国学人的欠缺》一支,在中国学长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询了进一步探讨“中国学人体系住建构能力缺乏”这一问题,本刊特邀王先生撰写续篇,分析牛致中国学人体系性建构能力缺乏的根源。相信广大读者阅后,会得到新的启发。笔者首先提醒大家注意下面的事实: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尚未产生能与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等西方文化大师相媲美的思想家,而这意味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化缺乏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建构。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以后还基本上停留在引进西方文化和回归传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批判地继承生成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生成新文化。这一历史进程本身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要么在思维方式上,抑或三者,总应有些关联。因为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批判继承,若没有"中介"是不可想象的。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概念"套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概念,不仅是早期的一种解读范式,即使在今天的解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正是这种"套解"的成立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舟,正在奋起开拓现代化的航程,以期告别昔日的落后闭塞,驶向苍茫的世界之大海。然而,经历“文革”十年的当代中国人深深地惊骇和感悟到笼罩着我们民族的巨大封建主义阴影。缘于这样的时势和历史,近年来学术界自觉掀起了“文化热”,希冀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开掘,从根本上明得失,辨是非,以此指导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在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中,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视线投向中国近现代交替转换的“五四”时期。这不仅因为“五四”与我们同属于“现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民族生存危机衍生出文化转型危机,仁人志士选择并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思想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质与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表征出基本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可能。当前,基于文化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厘清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支撑,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式发展,阐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性,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筑民族振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之争问题,自从毛泽东同志自五四时期提出“西方思想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的主张以后,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一直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为了指导文化战线上的反对封建文化和买办文化的斗争以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特点,明确地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刘国军  张桂珍 《求索》2012,(6):111-114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近代早期维新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放眼世界,著书立说,积极向国内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努力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并在批判中国社会诸多弊端和保守思想的过程中,大胆阐述和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在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为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表现出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期间的"家庭革命论"和五四新文化期间的"家庭革新论"二次浪潮。对于如何进行家庭改制,知识分子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将其分为激进派、保守派和改革派。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和欧美流行的小家庭制成为新文化知识分子重构中国现代家庭制度的基本路径,一场关于"大家庭小家庭孰美"的争论激烈展开。大家庭制与小家庭制各有优劣,经过深入的讨论,知识分子基本认同小家庭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以钱玄同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先驱"反传统"的"偏激"?一方面,这确实表明了五四先驱对于传统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一种在斗争中的表达策略。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好似一场关乎到生死存亡命运的群体大辩论,新旧阵营各属于辩论的正反方。既为大辩论,为了取得辩论的效果,就应该采取辩论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偏激"就成为正方辩手所采取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而这显然是一种特定言说语境中的修辞策略,不可以作脱离特定语境的僵化式理解。当然,在策略的层面,新文化先驱"偏激"地全盘"反传统",而在具体操作实践的层面,他们对传统文化多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既有批判,也有肯定,既有破坏,也有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恒亮  尉天骄 《前沿》2011,(7):13-16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其实行现代转化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化关键是要处理好传统和合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的关系,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与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和合为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