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属于复合行为,但不属于结合犯.集资诈骗罪与其手段行为所触犯的其他诈骗罪名之间的罪数形态属于法条竞合;集资诈骗罪与其目的行为所触犯的其他非法集资罪名之间的罪数形态,属于想象竞合犯.集资诈骗罪与其他相关犯罪之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牵连关系,且其他相关犯罪已经超出了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的范围,属于完全独立的犯罪行为,从而构成牵连犯.  相似文献   

2.
打击金融诈骗犯罪刻不容缓刘艳芳打击金融诈骗犯罪刻不容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金融诈骗罪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共8个罪名。刘艳芳1997年12月4...  相似文献   

3.
对于"诈称借打手机、趁人不备逃走"行为的定性,刑法界存在争议。单纯的盗窃、抢夺或者诈骗,其构成要件均不能完整地涵盖整个犯罪行为过程,该类行为实质上属于诈骗罪和抢夺罪的牵连行为,应当通过罪数形态理论进行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在处断模式上,则以牵连犯对其从一重处。  相似文献   

4.
犯罪过程中产生两个对立面,即犯罪人与被害人。一般来说,犯罪人积极地实施犯罪行为,被害人被动地承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在合同诈骗犯罪过程中,犯罪人和被害人形式上相互依存,彼此互动,是一种“伙伴”关系,双方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合同诈骗犯罪被害人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合同诈骗犯罪被害人被害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从被害人的角度制定对策,完善合同诈骗犯  相似文献   

5.
签发了空头支票就一定构成票据诈骗吗我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将签发空头支票列入禁止行为之列,但签发了空头支票并取得了财物却不一定构成票据诈骗罪。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的刑法条文没有规定必须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其他诈骗罪相比,票据诈骗似与信用证诈骗一样,有行为犯还是目的犯的法律之争。笔者认为,票据诈骗法条中虽未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规定了“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的”。要“骗取财物”,行为人主观上必须为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而“骗取财物”的故意内容,应包含非法…  相似文献   

6.
明兵  张驰 《民主与法制》2014,(11):58-59
在黑龙江伊春,一起简单的涉嫌合同诈骗案,在公安机关侦结移交后,检察机关经讨论认定其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不料,却因省检察院的一纸“沟通意见”,案件就此搁浅。此后,此案在检察机关和法院之间来回“踢皮球”,一拖就是三年。  相似文献   

7.
吸收犯是指触犯不同罪名的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吸收关系,仅以吸收之罪一罪论处,而对被吸收之罪不再论罪的犯罪形态。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在于:根据"法条内容及犯罪构成"判断,如果一犯罪行为当然包括或足以吸收另一犯罪行为,是吸收犯;如果一犯罪行为不能当然包括或足以吸收另一犯罪行为,是牵连犯。  相似文献   

8.
韩耀 《人大论坛》2008,(1):22-24
在人、财、物广泛流动的今天.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呈愈演愈烈之势,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它与普通诈骗罪在构成上有共通之处.如行为人主观上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都实施了“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案情简介被告人杨某于2001年8月2日以房屋产权人的名义,将其租住的产权人周某的北京市怀柔县某小区的一间住房通过北京某信息咨询中心出租给王某,双方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杨某获得租金5600元。对此案如何定性,有不同主张。有人认为杨某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其行为涉嫌合同诈骗罪;也有人认为杨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属民事欺诈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反映出正确把握合同诈骗罪与一般合同欺诈行为之间的区别的重要性。由于合同诈骗罪是在合同的签订或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问答     
法律问答编辑同志: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起治安案件:李某、王某二人认为朱某家祖坟葬有银子,遂以占有银子为目的,挖掘该坟致其毁坏,无所得,后被查获。在对此案进行定性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李某、王某的行为属于侵犯公私财物;二是李某、王某的行为属妨害社会...  相似文献   

11.
厉民 《民主与法制》2014,(21):59-59
一起简单的涉嫌合同诈骗案,基层检察院经讨论认定其已构成合同诈骗罪。起诉前夕,因上级机关的一纸“沟通意见”,案件就此搁浅。此后,该案便在同处一楼的检法之间来回“踢皮球”,一拖就是三年。  相似文献   

12.
信用卡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类新型犯罪。对于假借信用卡非法获取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是否一概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犯罪,国内外理论和立法并不统一。以我国信用卡交易的实践及其交易规则为基础,分析我国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行为构造;在借鉴、考察国外相关立法和未来信用卡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提出: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犯罪,我国刑法中的信用卡诈骗罪兼有传统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双重属性。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实践中对相关犯罪行为定性上的分歧,并能适应未来信用卡犯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刑罚预防是合同诈骗犯罪预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刑罚预防在合同诈骗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由于刑罚的肯定性、均衡性和及时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要提高对合同诈骗犯罪危害性的认识,尽快解决合同诈骗罪和经济合同纠纷的界定问题,重视合同诈骗案件的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14.
被告人邱某原系5家会司的法定代表人,因合同诈骗案于2000年5月9日被刑事拘留,不久邱某又遭逮捕。被告人邱某被一审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并处罚金5万元,法院判决认定,邱某采用签订虚假购销合同、签发无真实内容的商业承兑汇票、虚构贷款理由等手段,诈骗金融机构贷款,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一审法院判决后邱某不服,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其家属专门聘请沪上刑事辩护资深律师担任邱某的二审辩护人。  相似文献   

15.
合同诈骗罪与违约并不总是非此即被的罪与非罪的关系,对合同诈骗构成犯罪者施以刑罚与对违约行为施以民事制裁,有时可同时适用。当代理人超越代理权进行合同诈骗时,代理人承担刑事责任及民事连带责任,被代理人只承担民事责任,而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一旦成立,合同当然无效的法律规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堵截条款有极大灵活性,但不属于纯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用之不当会罪及无辜。  相似文献   

16.
诈骗犯罪的概念及对我国打击诈骗犯罪的回顾诈骗罪,在国外亦称欺诈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方法,骗取或者滥用财物所有人、保管人对自己的信任,使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产生误解或错觉,"自愿"将财物交出转归已有的犯罪行为。我国原来的刑法,即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1条、第152条,分别规定了诈骗、惯骗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从这两条的立法本意看,立法者是将诈骗罪作为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一个罪种,没有将其列入刑法分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4,(8):95-96
古加锦在《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2期撰文认为,金融诈骗罪与诈骗罪之间属于包容关系的法条竞合。金融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之间既存在属于包容关系的法条竞合的情形,也存在属于想象竞合犯的情形。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之间属于想象竞合犯。  相似文献   

18.
票据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中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票据诈骗罪逐渐成为多发性案件。由于此类案件牵连案件多,形式复杂,在实践中较难把握,笔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票据诈骗罪的概念及五种行为方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故意损毁文物罪的既遂形态是结果犯,即行为人不但要实施了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而且要造成文物损毁的结果,否则,不能构成本罪的既遂。行为人为了故意损毁文物,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能着手实施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未遂形态。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中止形态是指行为人在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文物损毁结果的发生。对于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一人着手全体着手";二是"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三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行为人先实施其他文物犯罪行为,后又对相关文物故意损毁的,如果不存在牵连犯和吸收犯的情形,一般应当以数罪论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犯的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犯的目的是指目的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具有不同心理内容的直接故意目的和特定犯罪目的构成的。其中 ,直接故意目的是目的犯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 ,其是否实现影响目的犯是构成既遂还是未遂形态 ;特定犯罪目的是行为人所追求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最终结果 ,其是否实现虽不影响目的犯是否完成 ,但当特定目的实现行为本身独立构成犯罪时 ,应以处理牵连犯的原则来对之进行刑法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