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与发展》2018,(美国中)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既是特朗普政府的"期中考",也是美国2020年大选的前哨战。在美国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加剧的背景下,两党的斗争异常激烈,选举的"政治暴力"之烈、竞选花费之巨、选民动员程度之高均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选后,共和党维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民主党则夺回了对众议院的控制权,美国政治生态发生新变化。选举的结果表明,民主党的"认同政治"获得一定成功,但共和党的"特朗普化"仍在继续,美国自由和保守的政治力量仍处在激烈的"拉锯战"中。在新一届国会,控制众议院的民主党将加大对特朗普的制衡力度,并尽力阻挠特朗普和共和党的议程,未来激烈的政治斗争可能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周期中的突出表现反映出共和党“特朗普化”的持续发展。自其卸任以来,美国共和党的“特朗普化”一直在延续。“特朗普化”在理念塑造上体现为共和党政治立场被特朗普主导;在个人影响上表现为共和党精英和选民总体上接受特朗普参选总统。究其原因,“特朗普化”的新发展与共和党新的政治联盟、共和党的精英构成等政党政治生态密切关联。同时,2020年大选的特殊性以及2024年大选经济与移民等议题对特朗普更为有利等因素也助推共和党“特朗普化”。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的角色,以及大选结果将成为其个人影响能否延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5任总统。一年来,他不拘一格的执政理念和施政风格给美国政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美国对外关系也带来了巨大影响。作为一个分裂型而非举国一致型的领导人,一个民意支持率只有40%左右、表态常出状况、深受"通俄门"困扰、执政经验稀缺且不善学习的总统,特朗普能否在执政第二年继续大力推进"特朗普主义"并在在国内政策和治理上继续有所建树,以至为2020年再次当选作好准备,亦或因中期选举严重失利或受"通俄门"调查冲击而提前成为"坡脚鸭总统"?换句话说,特朗普的执政前景到底如何?本文试图从特朗普执政后美国政治生态的主要变化,2018年他要面临的中期选举和"通俄门"调查冲击等重大政治挑战两个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文宗  欧歌 《和平与发展》2023,(6):1-16+154+160-16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战略竞争为名全面遏制打压中国成为美国跨党派共识,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开启了遏压进程,民主党的拜登政府则予以延续和发展。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这两届美国政府在目标、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特朗普政府更为极端和强硬,单边主义色彩更浓,不惜对华发动全面“新冷战”;拜登政府强调与中国长期竞争,在遏压中国的同时注重“管控竞争”。这种差异与两届政府的人事特质,以及两党的竞选策略、意识形态和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有关。两届政府对华政策的差异,因包含一定的党派性因素而具有长期性。2024年大选后,如果共和党掌控白宫,美国对华政策将出现新变化。中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根据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国内政治机理,根据形势需要处理与美国不同政府、不同党派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美国实施“全政府”对华战略,导致民主、共和两党在“以台制华”上形成共识,不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政策”,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同时,美国两党在对台政策思想上存在一定差异。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更极端和直接,而民主党的拜登政府“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性突出。民主党议员所提涉台议案相对较少,而共和党议员则在提出和推动涉台议案上更主动,部分共和党议员甚至抛出支持与台湾“复交”的极端议案。两党在对台政策上的差异,与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差异相一致,与自由派智囊的对台“战略模糊”和保守派智囊的“战略清晰”相匹配,与民进党当局游说重点的变化也有关系。未来十年,美国两党在“挺台”上的相互竞争将导致台湾问题总体上变得更加危险。2024年美国大选后,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将加快推动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而如果共和党重新执掌白宫和国会将导致中美博弈更具对抗性。台湾“政局”的变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台海局势,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美博弈的烈度。  相似文献   

6.
11月7日,举世瞩目的美国中期选举终于尘埃落定.时隔12年之后,民主党首次"完胜"共和党,不仅夺回久违的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而且还在州长和州议会选举中占优.①此次象驴之争的结果未出人们意料,共和、民主两党在国会的攻守易势和权力转换,可谓多年来美国政治版图的巨变,无疑会直接对未来两年的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和内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并一定程度上折射出2008年大选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7.
刘锦 《现代国际关系》2024,(1):63-81+137
拜登政府对华科技战略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脱钩指向,但在目标、范畴、路径、工具和手段上呈现出梯次化特点。这既是对技术进步的回应,也是在国内政治、经济议程驱动下作出的综合调整,是“技术—政治—经济”多因“共振”的结果。拜登政府对华科技战略的这种调整更具迷惑性和危险性,但实施不会顺利,因为其内在缺陷日益显现,包括美国现有实力难以支撑其科技战略理想、战略收益与成本投入日益失衡、霸权思维的障碍等。可以预期的是,由于上述因素的掣肘,拜登政府的对华科技战略不可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喧嚣一年多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造反派”和被精英视为“不靠谱”的特朗普成功逆袭,凭借选举人票多数而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反映出美政治、经济和社会深层矛盾,特朗普未来执政面临诸多考验.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大局已定,共和党在国会赢得自二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并在地方层面有所斩获。导致该选举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民对奥巴马执政的不满,而共和党竞选策略得当以及民主党在选举中存在先天不足等也是民主党此次败北的客观原因。此次选举形成的府会“强分治”格局,将严重影响奥巴马余任施政空间,对美国的内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事综览     
2002年11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美国举行中期选举。5日结束的美国中期选举产生了第108届国会。共和党在众院赢得228席,增加5席,巩固了在众院的多数党地位。在参院选举中,共和党获得51席,增加2席,而民主党只获得47席,从而使共和党在参院中由少数党成为多数党。此外,在参与改选的36个州长职位中,共和党也在26个州获胜。这是自1934年罗斯福总统之后,新总统首次在中期竞选不仅没有丢掉席位,而且赢得了参、众两院,这必将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共和党在此次中期选举中获胜的原因,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迪克·格普哈特6日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认为,“9·11”事件是这次选举获胜的重要因素,这一事件使得美国民众愿意支持总统。美国人民直到现在仍未从“9·11”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相反,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对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投入了所有注意力,对总统  相似文献   

11.
严谨 《现代国际关系》2022,(5):20-27+36+59-60
拜登执政以来,全面纠偏特朗普内外政策,对外重置美国外交战略,在拉美高举“美国归来”大旗,加大战略关注和资源投入,着重推行“民主善治”、治理移民、助力抗疫、帮扶复苏等议程,力求修复美拉关系。与此同时,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府的排华思路,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对拉美政策调整全过程,变换手法破坏中拉关系、阻扰中拉合作。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变本加厉地排挤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域外力量,谋求重掌后院。虽然拜登政府来势汹汹,且在缓和美拉对立情绪、修复西半球盟友体系方面有所进展,但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其重塑美拉关系的努力遭遇挑战,距离实现重振领导力和影响力、完全管控拉美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1月6日,令世界关注的美国中期选举终见分晓,共和党在此次选举中大获全胜。在众议院,共和党获226个席位,比规定的218席多出8席;在参议院获51席,重新赢得多数;改选的36个州长席位共和党获得26个。在关注美国中期选举之余,笔者更关注的是美国华人在这次中期选举中的表现。本文首先简述在2002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华人参政取得的成绩,然后从种族政治参与的理论视角对当代美国华人参政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就未来美国华人参政的途径进行探讨。一、华人在中期选举中的表现参政,即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和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活动的行为。其主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对拜登政府执政以来所采取的东南亚政策的影响和轨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未来东南亚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推测,对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应对之策进行分析研究。文章认为,相较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地区的“冷处理”和“边缘化”,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其执政显著加强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提升与东盟国家外交关系,强化在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重塑地区规则秩序。受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影响,当前东南亚地区多边合作遭受冲击,和平安全隐患显现,现有经贸秩序也受到冲击。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积淀深厚,东盟国家“不选边站”立场韧性较强,拜登政府执政首年对东盟国家的接触拉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拜登政府通过《印太战略报告》作出一定政策调整,着重强化长期影响力渗透力。未来拜登政府将在《印太战略报告》方针指导下持续加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构筑并强化遏华阵线。然而,拜登政府政策执行仍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掣肘和挤占资源,同时中国坚定携手东盟国家维护地区开放合作主基调,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导致美国难以达成其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4.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共和党在任者与民主党挑战者之间的"非开放式"竞争。从选情态势看,特朗普谋求连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特殊性共同增加了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从总统政治、政党政治以及政治周期等维度考量,本次大选具有关键节点意义。在当前政治生态等因素的制约下,大选可能引发的政党轮替未必快速引发美国内外政策大幅度调整。在对华政策上,大选难以改变目前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获得国会胜利 ,美国政治格局因此呈现诸多新特点 ,再现一党把持府会的政治版图 ,但尚不足打破两党僵持的政治格局。民主、共和两党争斗仍将是美国政治格局和 10 8届新国会的常态 ,将对布什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刁大明 《现代国际关系》2016,(4):31-39,63,64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初选领先的唐纳德·特朗普目前仍无法锁定党内提名,但其引发的"特朗普现象"已成为最大关注点之一.基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的剖析,"特朗普现象"可以归纳为当前美国民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多层次不满、愤怒乃至恐惧之类民怨直接导致的、带有强烈"反智主义"与"偏执风格"的"本土主义"倾向.同时,美国初选制度、共和党政治生态、媒体议程设置以及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着"特朗普现象".虽仍在发展之中,但"特朗普现象"已凸显美国目前面临的政治与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美共和党赢得国会两院控制权。4日,美国中期选举落下帷幕。此次中期选举,对众议院所有席位(435个)、参议院36个席位以及36个州长职位进行改选。选举结果显示:在参议院民主党取得46席,共和党53席;在众议院民主党取得186席,共和党244席;民主党赢得州长17位,共和党州长31位。共和党赢得国会参议院控制权,同时还保住了众议院多数党地位,这意味着至少在今后两年内,美国国会将呈现共和党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重新评估美国网络安全状况,检讨奥巴马政府网络安全政策,逐步进行网络安全政策调整。特朗普政府通过加强网络攻防能力建设,减少多边投入,并对中国单边施压来迎合国内政治需要,维持美国在网络空间主导地位。总体上,特朗普的网络安全政策调整符合其"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然而,国内政治生态的恶化与特朗普的举棋不定,使其政策调整过程出现反复。鉴于特朗普政府已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网络关系正面临新的挑战,两国亟需加强对话、建立互信、管控风险。  相似文献   

19.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张文宗 《和平与发展》2020,(2):40-55,136-142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两党的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极化程度之深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有学者甚至称其为"超级极化"。面对政治极化及其背后的深层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巩固执政权威、两党政客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都将对华强硬作为优先事项。美国部分学术界精英等提出为了凝聚人心和强化国家认同,呼吁与中国开展新冷战。这股强大的力量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一起,共同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化。但与中国对抗无法缓解美国激烈的党争,难以改善其国内的不平等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国家认同面临的长期挑战。美国要走出政治极化,需要共和党或民主党通过选民重组获得对另一方的压倒性优势,从而长期主导政治议程。未来美国的党争还会非常激烈,但不管其国内政治如何演进,美国对华强硬的趋势都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