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武汉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加快、国家44号公告的发布、“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获批,为武汉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武汉以“承接转移”推动“产业升级”,从而加速城市工业化进程、提高服务化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本文立足于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通过对三大优势、主要困难与不足的分析,提出了不简单复制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发展模式,而应建立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优势相匹配、与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目标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的观点,并从明确产业导向、加强平台建设、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川渝“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重庆一方面“苦练内功”、深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强协同、促进川渝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加快构建高效分工、  相似文献   

3.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指引下,武汉如何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武汉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优势、目标、路径选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凯 《长江论坛》2015,(4):34-3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就武汉目前的情况来看,重中之重的战略举措有二:一是通过改造升级重振制造业,使之成为武汉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重要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有特色的、能够与制造业育机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武汉转型升级的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对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应通过调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入 WTO 后,世界制造业正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新世纪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而中国的制造业正由沿海向内陆转移。武汉作为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的内陆中心城市,愈来愈吸引世界及中国各地投资者关注的目光。武汉正面临着建设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绝好机遇。在现代制造业发展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则将成为构建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必然承担者。在武汉新经济增长带中,开发区以其鲜明的制造业特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亮点。早在1993  相似文献   

7.
《协商论坛》2023,(1):24-25
<正>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协组织住豫全国政协委员赴辽宁省考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举行常委会会议专题议政,就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数字强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等,开展视察调研、协商议政。  相似文献   

8.
叶金生 《学习与实践》2006,(11):159-168
本文在深入分析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武汉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中国因素和中国经济的世界因素都在增大的形势和条件,尤其需要正确把握“十一五”战略发展时期的机遇。采取重大战略举措,逐步缩小与沿海及先进城市差距,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真正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向“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跨越中,杭州市余杭区站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圈内的高度,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把打造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作为自己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必须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上更趋完善合理,真正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阮成发同志在中共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为题,对市委过去五年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武汉市的奋斗目标及市委的主要工作任务。报告涵盖面广、亮点多多。本文在叙说武汉面临的发展机遇基础上,重点解读建设"三个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三个武汉"(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这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其强调通过集群要素的综合运用来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以创新要素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完成制造业“三化”转型任务。对此,应从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规划、重塑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生态、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动能等方面,探索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3.
《长江论坛》2022,(4):F0003-F0003
“产业同链”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湖北省是全国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8个省份之一,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武汉城市圈产业基础雄厚,呈现出“总部在汉,配套外溢”的发展新趋势。通过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合作与错位协同发展,合力打造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发展既有影响,但同时又是机遇。省委提出“八八”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决策部署,符合瑞安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加快产业升级,建设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集群经济”是瑞安产业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就瑞安而言,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 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我们必须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  相似文献   

15.
《政策》2010,(5):F0003-F0003
鄂州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与武汉毗邻。近年来,鄂州市秉承良好的岸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经济,推动产业沿江集聚。目前,《鄂州市沿江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发展定位是: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高端、绿色先进制造业走廊,规模经济显著、专业化分工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带。  相似文献   

16.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十二五”时期武汉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武汉应立足内需市场,实施“高端起飞”战略,突出城市转型,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谋求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华市在紧紧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大战略和“构建大框架、培育大产业、实行大开放、优化大环境”四大举措,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保持与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步进程,出台了《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具体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把金华建设成为上海经济区南翼重要的工业基地。金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支…  相似文献   

18.
武汉制造业不仅是全市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主要领域。因此,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武汉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武汉人才优势,对发展武汉先进制造业,实现武汉在中部的率先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住在武汉     
今年的全市区级经济工作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训秋同志提出:中心城市要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围绕“住购学游”四个重点产业,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住在武汉、购在武汉、学在武汉、游在武汉”的格局,把武汉建成适宜居住生活和投资创业的可爱城市。“住购学游”的提出,不仅明确了城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产业重点,其最终指向,将是武汉的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在SWOT框架下观察,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五大优势: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区位优势、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水资源优势;三项劣势:腹地和城市圈支持不足、投资环境与沿海先进城市存有明显差距、服务业存在明显短板;四大机遇:国家扩内需战略转型、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国家对武汉战略定位调整;一项威胁:宏观经济波动对城市经济发展可能造成较大冲击。总体判断: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过程或许比较艰难,不大可能在中短期内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