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和催促戒断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变化。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脑内cAMP和cGMP含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 ,吗啡依赖大鼠的纹状体、间脑、中脑、脑桥和海马内cGMP含量均显著降低 ,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 ,而小脑则无类似变化 ;与吗啡依赖组大鼠比较 ,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 ,其海马和纹状体内的cGMP含量显著下降 ,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 ;其它部位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枢cAMP和cGMP含量变化 ,可能是形成和维持吗啡依赖和戒断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吗啡戒断大鼠中脑腹侧背盖区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在不同时程中的表达,探讨GAP-43在吗啡戒断记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并自然戒断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戒断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并用Image-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P0.01)。结论 GAP-43可能在中脑腹侧背盖区参与了吗啡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3.
海洛因戒断大鼠位置偏爱及海马神经元膜电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洛因戒断期大鼠的位置偏爱性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并探讨行为变化与神经元膜电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制作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大鼠模型,对大鼠Y型迷宫位置偏爱行为及其海马CA1区神经元膜电特性,以及电镜下海马皮质突触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期,大鼠Y型迷宫位置偏爱显著增强(P<0.01),其海马CA1区神经元静息膜电性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动作电位(AP)半幅时程和10%-90%衰减时间缩短(P<0.0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幅值和曲线下面积增大(P<0.01)。电镜下见戒断组动物海马皮质神经突触间隙较对照组变窄,前膜和后膜内电子致密物聚集,密度增高。结论 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模型,可引起大鼠明显的位置偏爱,且在不改变静息膜电特性的前提下,海马CA1区神经元AP和EPSP特性及突触结构产生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戒断大鼠部分脑区PSD-95的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吗啡依赖戒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模型,自然戒断后,观察海马、纹状体、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PSD-95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纹状体PSD-95的含量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而在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则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各组问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不同戒断时间PSD-95免疫组化变化不同,提示部分脑区可能参与了吗啡的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连续给药致小鼠产生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及其受体ErbB4 mRNA表达的相关性,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氯胺酮小剂量(25 mg/kg)、中剂量(50 mg/kg)、大剂量(100 mg/kg)组和氯氮平治疗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 d。氯氮平组在连续腹腔注射7d氯胺酮(1次/d,每次100mg/kg)后,再用氯氮平灌胃7d(1次/d,每次20mg/kg)。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中NRG1及ErbB4 mRNA的表达。结果注射7d氯胺酮后,大剂量组海马区NRG1及ErbB4 mRNA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氯胺酮诱导小鼠产生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能与海马区NRG1及ErbB4 mRNA的表达减少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大鼠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法医学应用。方法建立大鼠静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对伤后不同时间(0、3、6、12h和1、3、5、7、11、14d)HIF-1α和HIF-1α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结果正常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HIF-1α mRNA表达,但几乎检测不到HIF-1α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HIF-1α及HIF-1α mRNA表达开始升高,其中HIF-1α mRNA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3d达高峰,14d时恢复正常;HIF—1α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1d达高峰,较HIF—1α mRNA的达峰时间(伤后3d)提前。HIF-1α免疫阳性产物可见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及间质内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对组织和细胞起低氧保护作用,其表达的时序性规律可望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复燃大鼠杏仁核突触后致密质-95(PSD-95)的表达,探讨其在吗啡成瘾中对记忆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D)、吗啡CPP消退组(ME)、环境激发组(MR)和对照组(N)。建立吗啡CPP模型,自然消退后,通过环境诱发CPP复燃,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观察检测激发组大鼠杏仁核PSD-95蛋白和mRNA表达,并与依赖组、消退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CPP环境激发组、吗啡CPP消退组和对照组比较,杏仁核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吗啡依赖组与对照组比较,PSD-95的表达明显降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吗啡CPP环境激发组大鼠杏仁核PSD-95表达明显增高,PSD-95可能参与了成瘾记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l-四氢巴马汀(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海马CA1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及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氯胺酮模型组(10 mg/kg)、l-THP低剂量(10 mg/kg)干预组、l-THP高剂量干预(20 mg/kg)组,每天大鼠给药及训练,建立条件位置偏爱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时间明显增加(P0.05),成功建立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与模型组比较,l-THP高剂量干预组可明显减少大鼠在伴药箱中的时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ERK磷酸化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 l-THP拮抗氯胺酮依赖与伏隔核p-ERK蛋白表达有关,并且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l-THP对氯胺酮成瘾具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内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 D4R)对小鼠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ine,METH)成瘾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综合分析D4R在小鼠METH成瘾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首先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组)、METH对照组(M组)和D4R配体干预组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实验,分析D4R配体对METH成瘾小鼠CPP表达的影响;CPP测试结束后立即剥离所有小鼠的脑核团组织(前额叶皮质、伏隔核、海马和中脑腹侧被盖区),提取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METH成瘾小鼠各脑区D4R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D4R配体对小鼠测试期总活动量无影响,但可以显著促进实验小鼠CPP的表达;METH成瘾小鼠各脑区内D4R mRNA表达水平与S组相比显著增加,D4R配体干预组实验小鼠各脑区D4R mRNA表达水平与M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本研究发现METH可导致成瘾小鼠相关脑区核团内D4R表达水平代偿性升高,D4R在METH成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4R激动剂和拮抗剂...  相似文献   

10.
Jie Y  Zhu SH  Jiang YW  Zhang L  Fan F 《法医学杂志》2008,24(5):327-329,338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肌浆网兰尼碱受体蛋白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缺血组和缺血性猝死组.采用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猝死模型,对心肌进行半定量荧光RT-PCR检测,观察Ry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肌浆网RyR2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心肌缺血性损伤可诱导心肌钙调控蛋白RyR2 mRNA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腹腔连续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后大鼠海马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大鼠以5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氯胺酮,每间隔30min 1次,共5次。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用药组大鼠按用药后时间不同分为6小组,分别于末次给药后1,3,6,12,24,48h后取海马组织备用,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LC3、Beclin1的表达,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LC3Ⅰ值在1h表达开始增多,6h呈强表达,Beclinl的表达在6h开始增多,12,24,48h都呈强表达(P<0.05)。结论腹腔连续注射低剂量氯胺酮能促进海马组织发生自噬,自噬增强是对氯胺酮毒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卷曲受体蛋白2(frizzled-2,Fzd2)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方法利用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损伤后4~48 h每4 h大鼠骨骼肌中Fz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 Fzd2 mRNA在损伤后24 h、36 h、40 h相对表达量增高,24 h组表达量达正常对照组的两倍(P0.05);而Fzd2蛋白在损伤后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Fzd2 mRNA在一定时间内的表达变化情况可以作为多指标联合推断损伤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其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6只)、脑损伤组(36只),在建模后1、2、4、8、12、24 h每组各取6只大鼠处死,取挫伤部位脑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EPO以及EPOR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伤后24h内,EPO及EPOR的表达随损伤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EPO的mRNA及蛋白表达与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911(P0.05);EPOR的mRNA及蛋白表达与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905(P0.05)。结论大鼠颅脑损伤早期EPO及EPOR的表达呈逐步上升趋势,与损伤时间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 bFGF及其受体 FGFRl mRNA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 用原位杂交(ISH)和RT-PCR技术观察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bFGF及FGFRl mRNA在伤后不同时间(30min、1h、3h、6h、12h、1d、3d、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1)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bFGF及FGFRl mRNA表达;(2)脑损伤后6h~3d,大脑皮质和脑干bFGF/FGFRl mRNA水平逐渐增加,7d时已有所下降,但仍未恢复到基础水平;(3)海马冲击后3h即开始显著增加,3d开始下降,7d时已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 脑损伤可诱导bFGF/FGFRl基因表达,机体对脑损伤存在自身保护机制,其表达的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ntermedin(IMD)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h再灌30min);IMD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30min静脉注射10^-7mol/LIMD)。检测血清中LDH、心肌中MDA和SOD活性;半定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心肌降钙素受体样受体(ealcitonin receptor like receptor,CRLR)、受体活性修饰蛋白(receptor activity modiying protein,RAMP)1/2/3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肌cAMP含量,SABC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及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LDH、MDA分别升高87%和189%,SOD活性下降84%,IMD预处理组LDH、MDA均降低41%,SOD活性升高38%(均P〈0.01);实验组心肌CRLR、RAMPl/2/3的mRNA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对照组心肌cAMP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和IMD预处理组分别升高1.36、2.90倍(P〈0.05)。Bcl-2/Bax表达比值,缺血再灌注组较对照组降低,IMD预处理组亦低于对照组但高于缺血再灌注组2.225倍。结论IMD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减少缺血再灌所致的氧化应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损伤后GDNF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方法以冲击应力σd为355.09kPa致大鼠脑损伤后,于不同时问段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检测G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GDNF mRNA和蛋白弱表达,伤后15min开始表达呈增强趋势,分别于伤后1d、2d,表达至峰值,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33.08±4.53、125.05±2.00,与对照组、邻近上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维持高水平表达至伤后7d,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16.65±1.31、114.20±1.68,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至峰值前,阳性细胞多为神经元,之后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脑损伤后G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具有时间规律性,GDNF阳性细胞种类存在变化,可作为法医学推断脑损伤形成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进一步研究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在受伤后不同时间(5min、15min、30min、1h、3h、6h、12h、1d、3d、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表达少量的BDNF及TrKB;脑损伤后1h大脑皮质颗粒和锥体细胞、海马CA3及小脑Purkinje细胞表达增强,3h达高峰,维持较高水平,12h开始下降,24h后降至对照水平.1h、3h、6h和12h与正常及手术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脑损伤可诱导BDNF及TrKB基因在脑内表达,其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8.
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TGF-β1及其受体TβR I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TGF-β1及其受体TβRI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TGF-β1及其受体TβRI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30 min、1 h、3 h、6 h、12 h、1 d、3 d、7 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1)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TGF-β1及TβRI表达;(2)脑损伤后1~3d,大脑皮质和脑干TGF-β1/TβRI蛋白表达逐渐增加,7 d时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3)海马冲击后12 h~1 d逐渐增加,3 d时仍处于高表达水平,7 d时已开始下降。结论脑损伤可诱导TGF-β1/TβRI基因在脑内表达,其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9.
Homer蛋白由Homer 1~3基因编码,属于新发现的突触后密度蛋白家族成员,其所有剪切变异体可分为长、短两种亚型,在调控兴奋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即早基因表达产物的短亚型Homer la,在癫痫、高频刺激及发育过程中可通过海马或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活动,快速短暂地诱导其表达增加。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可诱导大脑皮层神经元Homer la表达动态上调。本文简述其结构、分布、功能、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其在法医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后不同时间海马区Wnt3a、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与损伤的时间关系。方法参照Marmarou原理建立DBI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及DBI 6h、1d、2d、5d、7d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Wnt3a、β-catenin、CyclinD_1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区Wnt3a、β-catenin、CyclinD_1均有少量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Wnt3a、β-catenin在伤后6h升高,1d达到高峰,Wnt3a在伤后7d再呈升高趋势,β-catenin在伤后7d降至正常水平;CyclinD_1在伤后6h达到高峰,ld~7d持续降至正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弥漫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信号Wnt3a、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对弥漫性脑损伤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及损伤时间推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