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沉默权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确立与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已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有关刑事被告人人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意味着中国已承诺并承担了保障这些公约中所确立的被告人最低限度人权之义务。但是作为这些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的沉默权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尚未明确规定。沉默权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 ,已成为现代国际刑事诉讼主要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我国应当确立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朱立恒 《中国律师》2007,(11):80-82
在国际人权公约体系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迄今为止最集中、最全面地规定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联合国文件。我国政府已于1998年10月签署了该公约,表明对公约内容认同之意向,因而,批准只是个时间问题。公正审判权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刑事司法的最重要的内容,而其中辩护权又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检察》2002,(1):25-26
沉默权是当代国际刑事诉讼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权利法则,是许多国家刑事司法中体现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末,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权利公约》”)。因此,近年来法律界与舆论界对我国法律即将引入“沉默权”问题,也就空前关注。  相似文献   

4.
刑事司法标准是法律所确认的在刑事司法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制度的总称。它一直是一个国内法关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保障人权为宗旨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署及相关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刑事司法标准国际化进程。1998年10月5日中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简称《公约》)。按照国际惯例,从公约的法律地位高于国内法。若发生公约与国内法相冲突的情形,则要么修改国内法,要么对某项条款作出保留,要么对某些次要条款适用予以限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从签署该公约到生效尚有一个批准程序,在批…  相似文献   

5.
周伟 《法学杂志》2000,(5):61-6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采取强制措施的程序 ,严格了执行强制措施的条件和期间 ,体现了打击犯罪、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诉讼权利和人身权利的双重价值取向。特别是我国已于 1 998年 1 0月宣布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尚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 ) ,公约关于刑事司法标准的规定将会制约公安司法机关在采取强制措施时 ,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避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现对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题一 :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时可否拘留被宣告无罪的人修订后的刑诉法第 1 3 2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时 ,对符合…  相似文献   

6.
杨榕 《法制与社会》2013,(23):255-256
沉默权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重要诉讼权利。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的确立,沉默权成为职务犯罪侦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应该重新审视沉默权,积极面对,研究其起源、成因以及因对策略,以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与打击职务犯罪案件并重,保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郑瑞琨 《政法学刊》2001,18(2):56-58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沉默权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尚无明确规定,但无论是从权利的自身属性,还是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本意,或者是从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等方面,都有充分理由证明沉默权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何确实有效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杜绝刑讯逼供现象发生,应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急需研究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沉默的自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易延友 《中国律师》2000,(12):78-80
在刑事诉讼中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这一国际趋势仍然并未改变,国际社会仍在为改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就在1988年英国开始从立法上对沉默权进行限制后不久,世界刑法学协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1994年9月10日)又重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立场。该决议第16条建议各国立法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或司法机关进行首次侦讯开始即有权知悉受控的内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亦规定:凡受刑事指控…  相似文献   

9.
数月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就我国签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所涉及的刑事沉默权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于目前中国是否应确立沉默权制度,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笔者持赞同的观点,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就笔者所见的观点中,反对确立沉默权者最主要的理由是"目前中国‘刑事侦查资源’不足,实行沉默权制度将不利于提高办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中规定:“任何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不得被强迫其证其罪,”即享有沉默权。把沉默权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活动,对防止刑讯逼供有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沉默权毕竟属于“舶来品”。它与我国的执法环境、执法条件、执法水平以及刑事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27日,全国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决定,2005年12月14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但是,中国的国内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之间,在有关腐败犯罪的主体、构成要件、死刑等规定上,尚存在有不协调的地方,从而制约了《公约》在我国的贯彻和实施,制约了中国为惩治腐败犯罪而与有关国家开展刑事司法合作,为此,我国有必要适当地修改有关国内立法。本文围绕"废除腐败犯罪死刑的可行性"这一论题,多角度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我国刑事法律改革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雯  李玉华 《河北法学》2001,19(6):42-46
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该公约最为明确、集中、具体地规定了联合国刑班司法准则.我们有必要将我国的刑事立法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相对照.寻找差距.并提出改革、完善的具体措施。从而推动我国刑事法律向前发展。试就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准则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中,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文明与进步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是否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Againstself-incrimination)。我国签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对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律师自侦查阶段介入、无罪推定等国际司法准则。但对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准则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对该准则在我国立法和实践中的适用进行探讨。一、联合国人权约法关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准则及国外有关沉默权的立法与理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来源于英国古老格言:“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相似文献   

14.
沉默之后:谈沉默权在中国确立的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法学界关于沉默权的研究曾有过两次热潮:一次始于1990年初对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期间;第二次便是随着1998年10月5日政府对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力国际公约》的签署,部分报刊上就我国是否应该确立沉默权进行了专题讨论。由此而产生的所谓“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之争,其场面可谓沸沸扬扬,不亦乐乎。法律需要理性,对于是否应该确立沉默权必须全局观之,理智思之,而后行之。沉默权制度在保障人权方面功不可没,鉴于我国当今刑事司法中刑讯逼供现象之猖獗,似乎有必要给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以抵御司…  相似文献   

15.
沉默权三论     
在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在我国一直见仁见智。本文从司法文明、公民权利及改变警察办案作风、提高司法人员素质的角度,阐述了在我国实行沉默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指被追诉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追诉者(警察、检察官、法官)的讯问享有的保持沉默的权利。一般说来,沉默权应包含三层含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权拒绝陈述;不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己的法律推定。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我国于1998年签署该公约。此外,1985年我国参与制定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北京规则)第七条也规定了沉默权。沉默权充分地保障了被追诉人的人权,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侦查的难度和诉讼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打击犯罪不力。尤其是近年来,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猖獗,使各国倾向于不完全适用沉默权,即有限制地适用沉默权。那么,目前我国究竟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呢?本期“百家争鸣”栏目编发了两位司法工作者的文章,就此展开讨论,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引发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孙燕  李志栋 《河北法学》2002,20(Z1):134-136
1998年10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如今正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该公约明确规定了任何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由此引发了学界对沉默权问题的关注和探讨。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却没有规定沉默权,沉默权的引入就成了广为探讨的话题。论证沉默权可否在中国实现,有必要先澄消沉默权的含义与由来,分析引入沉默权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立法规定的现状,再来讨论沉默权在中国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对沉默权制度的改革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尤其是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刑事沉默权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实务界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保障人权,一些学者呼吁在我国尽快建立刑事沉默权制度并且就此作出了初步的论证。然而,沉默权问题是一个可能产生多方...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已于2005年12月14日生效。我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0月27日审议通过,批准了该《公约》。这意味着从《公约》生效之日起,中国政府就应当按其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除62条第2款声明保留以外)。《公约》的生效和履行,将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公约》为对照,拟从腐败犯罪损害赔偿的诉讼角度,审视我国刑事程序法律制度的完善,探讨在有效惩罚腐败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公约》有关规定与我国法律制度的差异《公约》第53条第2款规定:各缔约国根据本国法律,采取必要的措施,允许本…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0月18 -20日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与汕头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与沉默权”的专题研讨会。具体涉及如何对待沉默权和如何遏止刑讯逼供问题。沉默权是国内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倍受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关注。本次研讨会的参加者均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共提交了26篇论文。现将本次会议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沉默权的含义、作用(价值)和类型与会代表认为 ,沉默权是指受刑事追诉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刑事指控保持沉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