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2.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封建主义思想却仍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决心"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为沉睡太久的国人补上反封建的一课,以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新文化运动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是五四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新文化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建党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铺垫。因汪孟邹的牵线,陈独秀、胡适二人相识;因《新青年》的"牵线",陈独秀、胡适二人共同掀起文学革命并把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虽然后来二人,一坚持自由主义立场,一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方面分道扬镳,但他们的友谊却相伴终身。  相似文献   

4.
雷颐 《北京观察》1999,(5):10-12
“五四运动”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这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启蒙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可以说都是在这次新文化运动中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伟人”,给历史打上了深  相似文献   

5.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52.00元胡适是开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现代著名学者,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胡适的政治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研究的著作。胡适一生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政治人,都饱受争议。本书于学界热衷讨论的胡适之文化思想、哲学思想等论题之外,独辟蹊径,对胡适的政治思想做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对"问题与主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先驱们,在这场运动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向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学发起猛烈攻击。被陈独秀赞誉为“首举义旗急先锋”的胡适,还在1915年9月就写诗给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友人梅光迪:“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他预感文学革命即将到来,也确乎没有“坐视”,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书来信往,交换看法,沟通信息,终于率先于1917年1月1日写出那将被称为文学革命的“发…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始于“五四”的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使西方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信仰自由主义的胡适,在三十年代却转向了对专制独裁的政治依附,这也是历史事实。八十年代的胡适研究,侧重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对胡适的自由主义政治观,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8.
1915年一个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就波及到了湖南。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以后,湖南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湖南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运动加以简单的述评,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9.
丁弘 《现代领导》2009,(6):40-40
20世纪30年代初.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一时间,“陈案”震动全国,一些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立即处决”。陈独秀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沪宁车上,还呼呼酣睡,一时传为佳话。一些有识之士感念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或钦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尊重他的人格.纷纷进行营救,这是完全抛开党派之见的了。如蔡元培、柳亚子、翁文灏、林语堂、胡适、蒋梦麟、杨杏佛……以不同的形式争取公开审理.反对暗箱操作.军法从事。宋庆龄还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10.
正《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院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百余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此为阵地,掀起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高潮。《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1.
胡适之悲     
<正>古老的文明,走上现代化之路,便是阵痛,便是涅槃,便是浴火重生,这就注定了胡适的悲剧命运。胡适有悲么?胡适应该不会有悲。这位从安徽绩溪走出来的学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贯中西,以力主白话文而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形成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深刻转变。然而,新文化运动因其特殊背景存在深刻悖论。近代民族危机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文化工具主义特性,与救国图强相关联的"民主、科学"价值得到彰显,而更为重要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被忽略;民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观诠释中具有乌托邦特征;新文化运动主流在  相似文献   

13.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首开一代风气。他那领时代之先的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导,并为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树立了新的界碑。一  相似文献   

15.
11999年10月9日是陈独秀120周年诞辰或许在他出生的地方安徽省安庆市能有一点纪念活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会刊《陈独秀研究动态》特出纪念专辑,袁鹰在《百年潮》杂志上以诗人的激情撰写《怅望一座墓园——写在陈独秀诞生120周年》一文,但在铺天盖地的大众传媒中却找不到纪念他诞辰的踪影。十年前笔者曾踏访过北京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原9号),这是八十年前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的住宅,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胡适、鲁迅、李大钊等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6.
商鸣臣  李波 《春秋》2016,(1):13-15
荣获36个博士头衔的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师级学者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巨大,而他与江冬秀的婚姻也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思想是贯穿陈独秀一生的主线.从高举民主、科学大旗首倡新文化运动开风气之先,到迟暮之年以病残之躯发"最后的见解"警示世人,陈独秀对民主的探索可谓殚精竭虑、无人出其右.本文就近年来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状况略作分析,并认为其思想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康有为分别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关系较为特别.陈独秀早年曾深受康有为的影响,但在五四时期他却对康有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陈独秀眼里,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是先觉之士,戊戌变法后则开历史倒车,是顽固的复辟派.陈独秀的这种解读既有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9.
“莫须有”出自北宋:当权者秦桧诬陷忠臣岳飞谋反,有人不服气,去质问秦桧,秦桧回答说:“莫须有。”“莫须有”就是“也许有”的意思,一般用来指依仗权势、故意捏造罪名所进行的政治迫害。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惯常现象,直到进入民国以后,中国也时常发生“莫须有”。陈独秀一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同的是,陈独秀曾经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因受西方宪政文明的深刻影响,他对“莫须有”进行了有力的抗辩。1932年10月15日,国民党当局逮捕了陈独秀。当时,中国正处在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统…  相似文献   

20.
<正> 中西文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清末以来,始终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距今七十余年前,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自始便以西方文化鼓吹者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并成为现代西化思潮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曾引起人们的激烈批评与争议。探究和总结胡适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是非得失,对于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许不无借鉴的意义。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胡适西化思想的形成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外国一直存在着正常的文化交流。长期雄踞东方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