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3年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中,多种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新的科研成果的运用成为此次灾后救援的一大亮点。发生重大灾害后,只有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受灾情况,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援,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各种应急通信技术、信息系统成为灾后信息收集、传播、挖掘的有效保障。近日,本刊记者就通信技术及卫星通信系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我国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讯部原副部长杨千里。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领域,并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打开了"空中之眼"。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在信息中断交通受阻的情况下,无人机可迅速越过高山河流阻隔,通过摄影、摄像或其他遥感手段获取灾情,及时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信息;同时在人力救援和查灾核灾无法直接介入的情况下,可完成  相似文献   

3.
子荷 《中国减灾》2005,(10):38-39
随着全球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武装减灾救灾工作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放眼我国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技术应用,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为了拓展通信技术在减灾工作应用的领域和拓宽减灾工作者的思路,2005年9月20日,由国家减灾中心主办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灾害防御与救援指挥系统业务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中,宝鸡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深切地感悟到:只有调动和运用各种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坚持不懈地向公众普及推广和传授综合减灾与公共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切实做到灾前有效预防、灾发沉着应对、灾中正确施救、灾后科学恢复,把灾害造成的影响减轻到最低程度。宝鸡市综合减灾与公共安全科教培训中心建设项目,于2006年酝酿策划,2007年首次批准立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列入了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5.
王东明 《中国减灾》2012,(23):22-23
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防灾减灾人才是指专职或兼职从事自然灾害科研和教学、防灾工程与技术以及灾害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人员。防灾减灾人才大致可以分为科研与教学、工程与技术、行政管理、专业抢险救援(灾)等四类,虽然这四类人才之间有所交叉,但每一类人才所从事的内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众多灾害的挑战,防灾减灾历来是世界各国空间信息应用与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21世纪全球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融合,我国自主遥感、导航、通信卫星系统相继形成业务化运行能力。目前空间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孕灾因素研究和成灾规律探索、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预警、灾情应急救援与实时动态监测评估、灾后恢复重建等各个减灾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了我国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  相似文献   

8.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2-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9.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它既是自然灾害的承受者,也担负着灾后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进行救援的职责,在灾害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广西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工作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广西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广西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主要包括防灾减灾教育体验馆、灾害遗址纪念馆、救援培训基地和科研院所灾害实验室四类,其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更新技术,注重实训,更"鲜活";基地下沉,贴近群众,更"生活";多元参与,互相合作,更"灵活"。一个"活"字,很好地概括了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借鉴日本建设经验,提高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科学性、互动性、体验性,链接各类主体,可以更好地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和技能,从而推动减灾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技术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以固定通信、GSM等为代表的常规通信早已自成体系,形成规模;以铱星、海事通信为代表的卫星通信弥补了常规通信难以覆盖的区区域:以GPS、北斗、伽利略、格罗纳斯为代表的卫星导航技术开创了位置服务的新领域:集群通信、短波通信、芯片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通信模式同样得以形成并取得长足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呈现出开放、集成、融合、高性能、智能化和移动性的特点,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灾害预警到救灾指挥,从灾情评估到恢复重建,通信技术保障贯穿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个环节,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特点决定其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2,(3):4-4
2012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灾情形势,全面部署减灾救灾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作为"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于5月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气象局和四川省减灾中心协  相似文献   

14.
正在各种灾害与危难面前,民间救援组织凭借专业技能扶危济困,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热情高涨,在多次应急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面对民间救援组织建设尚存的一些问题,绍兴市出台了十项工作措施,支持民间救援组织开创"自治德治、群防群治、互助共享"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7日,为迎接第27个"国际减灾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广东省东莞市减灾委、东莞市救援辅助协会联合在黄旗山城市公园广场举办了201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无线电应急通讯、心肺复苏、高空绳索救援、水上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皖政办秘〔2016〕242号)。《规划》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要成就,认真分析"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  相似文献   

17.
正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沿阵地。一间防灾减灾办公室、一个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库、一间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室、一间灾后医疗救助室,一支386人的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队……江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吉安市崇文社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力量,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多元化参与,形成了一个"党员领航、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的全覆盖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2,(5):4
2012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灾情形势,全面部署减灾救灾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救  相似文献   

19.
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创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陕西省提出了新挑战。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切实增强全省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相关涉灾部门履职尽责的职能作用,有效推进全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根据省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在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有效把握灾情.及时准确地开展了各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