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波 《长白学刊》2011,(5):130-132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说,赵之有武灵、肥义,犹如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搞活",而"胡服骑射”则接近于"对外开放”.商鞅和赵武灵王那种勇于变革、善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重视革新人才的培养,并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培养到选拔到任用再到监督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使北宋人才辈出.由于反对派极尽阻挠,对人才疏于监管,变法失败.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才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用人观,在变革中,要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全面考查,认真培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但人们往往集中关注变法前台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六君子”等,却忽略了幕后主使李端菜。史学家史继忠先生以有别于正史的独到笔触,娓娓陈说这个生于贵阳死于贵阳的李端菜幕后台前的故事,读罢费人猜量:如果没有李端菜,还会不会有康梁变法?如果没有李端桑,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北京大学、贵阳一中?如果没有李端桑,谁会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传统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5.
冯新宇 《传承》2008,(24):88-89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重视革新人才的培养,并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培养到选拔到任用再到监督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使北宋人才辈出。由于反对派极尽阻挠,对人才疏于监管,变法失败。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才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用人观,在变革中,要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全面考查,认真培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杨胜宽 《求索》2013,(10):70-72,169
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同推动的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熙宁变法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推行以增加政府税收为重点的系列变革,必然面对天下财富分配及官民之间利益博弈的尖锐矛盾,招致了司马光、苏轼等文人士大夫的强烈反对。他们在富国与富民关系上,主张富国必先富民,在国家财富分配和官民利益矛盾问题上,要求适当兼顾两者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当今推进改革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怎样制定有效的财税和分配政策,更多地惠及民生,实现民富与国强同步,历史提供的有益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康维波 《青年论坛》2005,(6):127-129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改革。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为政者实行改革有借鉴意义:一、为政者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改革理念;二、为政者要善于把握并营造和利用改革的各种环境;三、为政者要准确识人用人,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四、为政者要切实抓住改革落实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8.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其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以及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用人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用人会本能地起用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但多用志同道合者很容易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终而导致一意孤行,举事无成。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0.
宋微宗的浪漫生活 (三) 在励精图治和闲情逸致的选择中,徽宗再次暴露他轻佻的风流才子性格。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宋徽宗当上皇帝之后.激浊扬清,表现出了一位中兴天子的气象。从当时皇帝发布的各种诏书文告上看,他很是诚恳,并没有玩弄权术、欺世盗名的迹象。徽宗登基之后.有9个月时间,由向太后垂帘听政.这位太后和她的婆婆宣仁太后一样讨厌变法派。于是请一位老成持重的保守派人物韩忠彦担任宰相。很快.这位对国政没有什么兴趣的太后就宣布归政.3个月后便驾鹤西去。此时的第二宰相就是那位拥立徽宗即位.斥责章居叵测的曾布。这位曾布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其实他与章一样.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拥护者。但他很讨厌章,原因是章过于强行霸道.压得曾布无法出头;另一方面,他也不喜欢蔡京。当时,他是知枢密院事,主管全国的军事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一生究心于"历代史事"。他力求通达古今之变,"陈古以切今",从历代的兴亡成败中寻找立国之道、救亡之策。他的变法思想的萌生和成熟,更与"参考历代史事"密切相关。他标举"不引经书,专讲史事",建构独具特色的变法理论,以使变法跳出"康学窠臼",借此凸显自己与康、梁变法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何云鹏 《长白学刊》2010,(6):107-109
冯桂芬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勇于针砭时弊,其所倡导的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改革主张,成为中国最早“洋为中用”洋务运动基本模式的蓝本,他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稍后被发展为“中体西用”的洋务总纲领,并对其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冯桂芬的变法思想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并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维新运动史上,湖南无疑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阵地。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樊锥等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宣战,掀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高潮。与此同时,湖南守旧士绅也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对变法进行了联合扼杀,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也促成了中国历史由维新向革命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三家分晋,魏国首先任用李悝变法革新。李悝是名儒子夏的门生,法家始祖。他的成功变法,揭开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自此,各个诸侯国纷纷变法求强国。李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由奴隶贵族世袭制度成功转型到中国封建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1月29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天上午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征求意见稿的全文。这一拆迁"变法"征求民意的新闻成了许多媒体的头条,社会舆论都由衷为之叫好。  相似文献   

17.
熙宁四年 ,《孟子》由子部升上经部 ,并成为科举必考科目 ,从而引起思想学术领域的尊孟和疑孟的争论。王安石的尊孟与他的变法和司马光等人的疑孟与他们反变法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尊孟与疑孟之争 ,并不单纯是学术之争 ,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术争论也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岭南: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有人指责他没有推进民主体制,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国际篮球明星)为什么不踢足球一样不靠谱。他在他的年代,只能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革新政治,变法图强,兴齐国、攘戎敌、救弱邦、继绝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业。明君贤臣,千古传为佳话。在他们兴齐图霸的治国方略中,实施人才战略、广聚天下人才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