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件有力武器。雷铁崖作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活动家,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研究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推动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加深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浩翰 《传承》2011,(20):72-73,88
民族主义是伴随西欧构建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产物,但对于近代中国来讲,却是在西方列强欺侮侵略的民族危难与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特质。其中,禀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文化性亦可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林梦洁 《传承》2012,(13):12-13,15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给陈独秀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他和其他爱国者一样,决心改变中国被奴役的地位。《爱国心与自觉心》体现了陈独秀对立国、爱国问题的独特思考。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独具特色,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最初几年,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视为梁启超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但研究者予以肯定的,则多是他在启蒙宣传方面的巨大作用。然而,如果从研究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之关系的角度着眼,我觉得,此时期所以成为梁启超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主要还因为他立足中国现实,广取西学精华,提出了其颇具特色且略成体系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成为宣传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提倡民族主义救国的早期杰出代表,并因此影响了与他同时期的几乎整整一代人。  相似文献   

7.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略论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蔡华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救亡图存是压倒一切的主旋律,民族主义成为一切先进的政治派别及其思想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说:“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高度的民族性,”①的确,巨大的民族危机感使一代又一代的先进的中国人苦闷,徘...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娇  陈光明 《求索》2007,(3):212-212
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保清反帝”、“反满反帝”、“反帝反封建”三个阶段,实现了从“保清反帝”到“反清反帝”和从“排满反帝”到“反帝反封建”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10日《南风窗》刊登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民族主义,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光谱,至少,我们可以发现其沿着两个路向展开。首先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体现的文化民族主义,这部分知识分子认为面对今日中国的道德沦丧和精神空虚,只有回到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心灵智慧,才可能找到诊治的灵药,而儒学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儒学所包含的伦理准则被阐释成现代人必需的心灵鸡汤。知识分子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另外一个面向,则是反西方的文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2.
汪轩宇 《传承》2013,(4):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甘肃理论学刊》2012,(1):F0002-F0002
马克锋1961年生,陕西富平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高丽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10馀部,主要有:《荣氏家族》、《中国近代十大怪杰》、《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叫》、《国学与现代学术》、《中国近代史1919—1949)等;主要论文有:《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传统墨学与社会主义的契合与背离》、《“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论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民族主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贡献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就已有的成果来看,此方面的研究尚嫌薄弱.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坚持国内各民族一致对外的“大民族主义”,他对大民族主义观的坚持源于其明确的国家思想和对国家的认同;其民族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观念密切相联又有矛盾,表现出自由民族主义的特征.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属于健全的民族主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秋原及其创办的《中华杂志》,提倡人格、民族、学问三大尊严,力主超越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进,主张由学术来探讨中国的前途问题,将促统一、反分裂的政治诉求建立在深厚的学理基础之上.《中华杂志》不仅系统地研究民族主义思想,全面地批判皇民化谬论及全盘西化论,堪称台湾之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阵地,而且也是最早从理论上对“台独”做出深刻剖析的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6.
单正平     
《新东方》2012,(3):F0002-F0002
单正平,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责任教授,兼任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出版著作1O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专著)、《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译著)、《膝盖下的思想》(随笔)、《闲话女人——迷你男权主义》(随笔)、《左右非东西》(随笔)等。在所研究领域的最有代表的思想观点是:  相似文献   

17.
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环 ,它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民族主义 ,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表现形态和话语形式。如对西方人种优良和中国人种低劣的论调加以批驳 ,树立自强保种的思想 ;通过大陆纪游诗文作品表达对祖国山川地理的无比热爱和自豪感 ;探究中国语言文字优于西方语言文字之所在 ;强调历史对于凝聚民气、宏扬民族精神之重要性 ;探寻西方科技、思想、制度等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证据 ,以说明东西方文明各有所长 ,国人不必妄自菲薄 ;揭露殖民者挟“文明”之名 ,以殖民宗主国为模式对其“属地”实行改造等行径的殖民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较为科学地阐释了“民族”、“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建国原则与模式,把人的改造同新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规划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堪称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战争及冲突过程的回顾;空间上亦涉及台湾、大陆和日本,以及从台湾立场出发对三者复杂纠葛的观照。本文拟引入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说明上述文本呈现的民族意识的多重面向和变化,包括:在对抗和冲突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个人体验和台湾独特的历史境遇;这种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抵御异族压迫的精神动力,也可能在民族内部政治文化冲突中被削弱;台湾殖民社会复杂性导致民族内部“他者”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状态,在民族冲突下形成的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发展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可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改变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行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是分不开的,它是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意义巨大。在来源上,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其思想基础是我国古代的儒家道统学说,同时也吸收了近代的自由平等精神,借鉴了西方流行的"一族一国"的建国主张。在内容上,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任务,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首要目标,反对消除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期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所以后来转向更为符合现实情况的五族共和论和后期的中华民族思想,促进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