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宇 《山西青年》2022,(5):181-183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关系,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使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安阳市3所高校2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和亲社会行为现状总体较好,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并能有效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和倾向,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亲社会行为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实现的.在我国,雷锋精神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和行为榜样.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前提,就是必须科学认识亲社会行为,并为大学生实践雷锋精神提供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道德行为在虚拟空间的呈现。国外对该类行为较为关注,从行为表现、载体、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微观研究,但国内学界对此关注不够。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借鉴OSOR模型分析框架,探讨了个体倾向、媒介与传播、态度与认知等因素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为国内开展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借鉴,但在媒介化情境、理论与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针对网络行为的生态系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方面强化线下空间的价值引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对青少年开展分层分类引导。  相似文献   

4.
袁芳  房欣雪  程琦 《探索》2014,(1):18-22
通过对我国六所省会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课题组了解到90后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宣传活动的认知情况、情感反应、认同状况以及行为效应,多数90后大学生愿意主动关注并接受"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下一步还要加强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和载体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理解政府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于公民中的社会资本力量,依赖于政府、公民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合作的态度,是治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作为政府信任的概念基石,信任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特质、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期望,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它更是一种道德价值判断.虽然政府信任与信任在基本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人际信任"到"政府信任"显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转换那么简单,如粟说信任(人际信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政府信任本质上则是一个"价值无涉"的客观性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一种信任区间的变化,它存在于"完全不信任-低信任-较低信任-信任-较高信任-高信任-完全信任"的区间变化中.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的确立是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的确立应以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为依据,明确"劳动创造了人与社会"这一基本常识是"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认知目标维度,培育劳动情感、磨练劳动意志是"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情感目标维度,而投身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则是"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行为目标维度。  相似文献   

7.
顺亲、隐亲和谏亲乃是考察儒家孝道的三个重要价值维度。其中,如何化解顺亲与谏亲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的矛盾,成为当前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重大理论课题。理清蕴含在谏亲中的实践智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道路。在谏亲过程中规范亲子双方对"辩"这一难题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折射出儒家思想丰富的实践智慧内涵。正是基于实践智慧的力量,顺亲和谏亲在儒家孝道的践履中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对于亲子双方的自我实现、通达有德性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视选秀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荧屏上的热门节目形态。选秀节目对"90后"大学生到底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文章从"90后"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接触状况、对其价值观呈现的认知判断,以及电视选秀节目对"90后"价值观的渗透三个层面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秀节目对"90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电视选秀节目对个体性和开放性价值观的呈现大于社会性和传统性价值观,"欢乐""青春活力"和"竞争"是其三大价值取向;选秀节目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审美价值取向和个体价值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选秀节目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团体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心理互动,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社交恐怖症是大学生中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据我们的咨询和调查,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最严重的为人际困难,并且许多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等都以人际困难为最初的表现形式。因此,社交恐怖症的治疗,不仅对帮助大学生摆脱人际障碍有帮助,而且对治疗其它类型的心理疾症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本文通过对社交恐怖症的森田治疗,以期寻求社交恐怖症的有效疗法。 患者男性,19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初诊时,他诉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任"是人们对其他政治活动者的一整套认识、信念、感情和判断",体现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角色相互间的心理预期与行为。阿尔蒙德将政治信任归入一种"过程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自愿工作在本质上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它代表着对他人或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有益行为。通过对北京大学BBS版务组无偿志愿行为的考察,本文就亲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自愿工作进行了定性研究。研究发现自愿工作实质上有着两重动因,即外在制度上的激励和内在心理过程的支持模式,这二者共同推动了在没有直接物质激励前提下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此外,研究回应了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理论,认为科层组织中的非正式社会关系不仅未成为阻碍组织正常运行的滞阻因素,反而促进了组织内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最后,研究还提出当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后果的研究,要从既有的个体心理过程和机制出发,拓展到对于宏观群体过程、制度环境等要素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3.
利用CGSS2010数据,从人际信任、社会参与、互惠规范三个维度探讨社会资本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发现:人际信任是政治信任的强有力来源,基层选举参与助推政治信任的生成,互惠规范对政治信任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因此,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出发,提高整个社会的人际信任水平、鼓励公民有序的基层选举参与、培育广泛的互助文化与合作精神,是社会转型期提升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孙羽枫 《学习月刊》2012,(14):117-11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它以团体为载体,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用团队活动的形式,开放、活泼、生动的辅导方式。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在生命意识、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方面,与家人的亲疏关系与"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呈明显的正相关。在这四个方面,亲子关系亲密的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亲子关系疏远的大学生。由此得出结论,家庭亲疏关系是影响"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能否产生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家庭能否成为大学生重要而持久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改变大学生的消极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必须同时改变其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6.
QQ人际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以腾讯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国内主流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之一。本文论述了QQ人际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QQ人际传播成为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的晴雨表,是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沟通方式,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QQ聊天记录功能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最后提出了QQ人际传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共享QQ人际传播平台,提高网络思政教育针对性;学习QQ人际传播技巧,提高网络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QQ人际传播内容,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信任,无时不在影响着社会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认同取向。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检视社会信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自治组织信任以及非官方媒介信任等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负向显著性影响。收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没有显著性影响。政治信任、官方媒介信任以及人际信任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正向显著性影响。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夯实社会信任基石。  相似文献   

18.
"90后"是当前大学校园的绝对主体,他们在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彰显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给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契合"90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新思路是:日常管理自主化、管理平台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活动化。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市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为观察政府绩效的主观感知与公共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众对政府黑臭水体治理的绩效感知是否影响其环保参与度?政府治理绩效感知又通过哪些渠道与作用机制产生影响?文章基于412份有效实地调查问卷和1 202条网络热线问政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显著提升市民的环保参与概率,个体规范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原有的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本文引入了居民污染感知和政治信任两个情感成分变量,发现污染感知强烈的群体越不愿意参与黑臭水体治理,良好的政府治理绩效感知可以有效缓解这种负向影响;政治信任则主要通过构建内在约束机制的方式约束公众个体规范,提高亲环境主义群体的环保参与概率。本文还利用网络诉求文本再次论证了基准结果。本文的实证结果为如何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引入心理学工具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任关系:概念、现状与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程倩 《探索》2004,(3):35-38
政府信任关系作为公众对政府各构成要素、环节及结果的合理预期以及政府的回应 ,既有行政文化的特征 ,又具有伦理关系的实质。我国政府信任关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需要自觉地通过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需要关注行政人员的道德状况 ,需要努力追求普遍的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