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县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纵向领导体制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不仅地位独特且权力较大。近年来县委书记成为了腐败的高发层、重灾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担忧。从数据和案例透视县委书记权力腐败的体制机制根源主要有:权力配置不够合理、权力监督不到位、权力运行不透明。因此,要切实把县委书记的权力"关进笼子里",需科学配权,改革县委书记权力过于集中体制;适度分权,规范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严格监权,创新县委书记权力监督制度;阳光晒权,建立县委书记权力透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何旗 《理论探索》2020,(1):68-78
一把手腐败是政治生态严重的"污染源",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关键少数"作为治理腐败的重中之重。基于对党的十八大后36名省级党委书记腐败案例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省部级"老虎"相比,作为执掌一方权柄的省级党委书记,其腐败行为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拉帮结派,更容易结成腐败圈子;边腐边升,更容易潜伏腐败;权力外溢,更容易形成家族腐败;政经交织,更容易产生严重政治危害;贪图享乐,更容易形成腐败温床;"前腐后继",更容易损害地方政治生态;跨省感染,更容易大面积蔓延,极易产生巨大且持久的蝴蝶效应。在其渗透污染下,扭曲政治文化的型构向度,污染政治生态植被;严重削弱政治制度的规制功能,腐蚀政治生态肌体;破坏权力运行的生态平衡,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要全面净化修复被污染的地方政治生态,必须把抓反腐与促改革作为标本兼治之策,既要做好政治原生态变异的修复,又要做好政治新生态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与反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腐败的存在与公共权力密切相关,作为公共权力运作的核心性规范,公共领导体制直接规定着高层领导者运用权力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腐败与反腐败活动。伴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开始现代化转型,从传统型权威和个人魅力型权威向法理型权威转换,其反腐败方略也相应地从注重思想教育和社会运动转向注重制度约束。与此相适应,必须深化公共领导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包括:进行良好的宪政分权,发展直接民主;引入政治竞争,实行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强化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提高政府官员的廉洁自律度,等等。  相似文献   

4.
电子监察是指行政监督权力的主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再造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和监督权力行使,以实现提高行政效能和预防腐败的目标的一种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监察,电子监察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丰富"预防腐败体系"的内涵和效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预防腐败。构建"电子监察预防腐败分析框架",要从清除腐败的权力基础、减少腐败机会、弱化腐败动机这三个方面着手,利用电子监察、电子政务等科技手段清理行政权力,消除腐败的权力基础;规范权力行使,减少腐败机会;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弱化腐败动机。青岛市电子监察在预防腐败方面存在着预防腐败的领域和层次不够全面、依然受到现行监察体制的制约和缺乏全面的绩效评估三方面的不足。因此,青岛市电子监察还需要拓展预防腐败的领域和层次;改进监察点设置,优化权力监督;完善廉政监察体制;构建电子监察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5.
县级政权的效率和稳定影响到全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近年来,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各地在规范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优化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必须在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县委书记权力运行逻辑,深入剖析其腐败成因,健全预防和惩治体系,以期"选好""用好""管好"县委书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立制约权力腐败的整体协同机制,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途径。这种协同机制可以涵括五个方面: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以实现行政制约;建立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以实现经济制约;提升公民监督权,以实现社会制约;完成从人治向法治转轨,以实现法制制约;强化道德文化建设,以实现文化制约。这五个方面协同发力,构成互动机制,标本兼治,或可有效破解权力腐败之困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不完善,从而滋生大量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的情况,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我党廉政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反腐政治体系。在政党文化层面,积极推进观念化意识形态的创新,为有效有序运行党的权力提供科学而恒定的价值方向和准则规范;在内政治社会化层面,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政党文化内化教育;在政治制度层面突出准则和规范的实施以及源头防治功能,推进制度反腐新路径;在政治关系层面坚持"以法为轨"的准则,推动新形势下党的权力运行民主化和善治化;在政治行为层面加强对反腐工作规律的认识和继续实行群众参与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一把手”特权治理困局及其破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目前,一把手权力高度集中,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行使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一把手特权法律界定不清,惩罚不严,滋生蔓延趋势严重。因此,必须改革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体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才能有效地治理一把手特权滋生蔓延,防止特权衍生为腐败。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生态指政治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整体状态.公共权力是政治系统的核心要素,公共权力的运行模式和配置结构对于政治生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就此而言,中国社会政治生态表现为权力主导下的渐进改革.渐进改革在历史行进中所展示出来的是国家释权与社会增权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互促型均衡结构构成了改革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科学涵义、法律特征和重要地位。地方公共权力的配置体制、运行机制和政治生态文化是地方人大难以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要原因。提高地方党委执政能力,使地方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具有紧迫性。改革地方领导体制,以便确保地方人大具有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的权力、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6,(1):26-30
借助政治心理学的"圈内化"和"类型化"理论,从科层制行政管理制度契入、分析科层制对官员个性特质和心理状态所形成的影响来看,官员主要分为三类:偏向利己型、偏向利他型和利己利他兼顾型。这三类官员因个性心理动机的需要又形成了"圈内化"的特点。这种心理发生机制易产生腐败行为。探索通过改进科层制,优化政治生态、管理心态、文化形态和绩效模型,以完善的制度约束公共权力行使中的错误心理冲动,以积极的疏导增强官员在腐败诱惑面前的心理抵御能力,消除科层制的负面影响,开辟廉政建设外力和内力双效联动的新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权力没有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为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大力发展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运用法治方式防治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3.
权力、利益与生态:反腐新常态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腐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能否实质性地改变原有的权力结构、利益格局和政治生态。革新权力结构、调整利益格局和重构政治生态是一个统一整体。革新权力结构可以突破权力限制,形成科学的权力体系;调整利益格局可以摆脱利益固化,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重构政治生态可以改变官场风气,形成清正的从政环境。当前,革新权力结构旨在形成不同权力之间互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调整利益格局旨在消除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重构政治生态旨在追求政治伦理,坚持法治反腐,改变腐败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一切社会的基本乱源之一。它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政治学角度讲,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正当地运用公共权力以获取个人的好处,通俗地说,就是以权谋私。从权力的直接性来讲,腐败现象离不开公共权力的存在和运作。腐败行为所使用的权力是公职所带来的权力,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由社会选举或国家任命的公职人员具体行使,腐败就是对这些权力的滥用,它破环了社会公平原则,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这是就当权者而言。就非当权者而言,腐败是对权力的不正当的利用,他们通过贿赂等手段达到影响或操纵公共权力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5.
权力异化、权力失制与权力制约--对权力问题的几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体系、政治决策和政治过程这三个层面上进行逻辑的审视 ,政治权力的万能和无价 ,就像一个日常生活的普遍道理一样为人们所熟知。权力的价值在于 ,它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维系社会的构成、秩序、稳定和发展 ,也能满足掌权者自身利用社会的赋予为己所求 ,乃至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需要 ,因此权力腐败现象便成为现代政治过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话题 ,本文对权力异化产生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失制以及如何搞好权力制约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县委书记成长过程受到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素的互动影响。县委书记成长风险也来自一系列内外相互作用因素:内在受到个体心理需求等因素驱动,外在的驱动因素则来自成长场域要素影响,二者通过成长机制作用发生关联,使权力发生非法运行并不断强化的趋势,从而导致县委书记成长风险形成。为此,应从权力制约、行为监督、义务问责与违规惩戒等方面,来构建县委书记成长风险规避机制,将权力的高效运转与有效制约结合起来,保障县委书记成长在正确轨道上,使秉公用权内在地融贯于县委书记健康成长全过程,从而保障县委书记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法律反腐、制度反腐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腐败现象却趋向复杂化、隐蔽化和网络化,案件审理取证难,腐败治理面临新的瓶颈。基于动机理论,通过对腐败官员忏悔录的整理,围绕权力围猎场深入分析腐败双方的关系模式,构建由"规避检查的权力""行贿方式""人情文化""信任"四个维度组成的一般性腐败关系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在权力围猎过程中,行贿者通过关系网络更容易实现对公共权力官员的围猎;在人情文化下,腐败双方的特殊利益互动过程是腐败信任关系的建立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且腐败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可实现关系网络内信任扩散、信任共享。腐败的治理,需要监管"规避检查的权力",优化权力结构和体制,明确"人情文化"与"行受贿"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取向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变革时期,中国人的道德传统和道德面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革命.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观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一个政权的兴衰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行为对全社会起着示范作用,影响着全社会的道德风尚,而且社会的道德风尚与权力行使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拖动.所以,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对一个社会、一个政权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加强权力行使主体的道德建设,才能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以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获得全民认同来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进而牢固地确立领导地位的。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的过程,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党和人民在精神文化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的过程。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正视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存在的理念偏差、制度缺失、利益冲突、权力腐败等突出问题。通过确立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有机融合并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创新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的制度设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构建良好的权力生态等多管齐下的整体合力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权力结构的分化与权力效果的优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程度不同的权力腐败与权力异化。权力腐败的现象直接改变着部分公共权力的性质,危害极大。因此,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消除权力运用中的异化与腐败现象,保证各级干部合理、规范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就成为我国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税务系统作为国家行政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也有许多权力,这些权力能否正确使用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国家税收权力机关是否安全运行。从近年来出现的震惊全国的“金华税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