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2.
张敏 《公安教育》2024,(2):34-37
<正>人为什么会犯罪?或者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了犯罪?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礼法”。这里的“礼法”多指“封建礼教”,凡对其破坏行为会被称为“僭越”。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1))这是儒家思想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理念。但是,对人性的探讨向来是有善恶之分的。例如,《荀子·性恶篇》上说:“人之性恶,  相似文献   

3.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头20年,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谓全面小康社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更加和谐的社会。 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乃和谐之谓也。  相似文献   

5.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6.
先秦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殷代中叶到西周厉王末年以前为萌生时期;此后到春秋中叶左右为发展时期;从出现孔、老、墨到秦统一为争鸣时期。 一、萌生时期。 从殷王盘庚“先王有服,恪遵天命”(《尚书·盘庚》, 到周武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到穆王“上帝监民”(《尚书·吕刑》),都是很相信天命,表现为原始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秦汉以前“夜郎国……其民皆椎髻、耕田”。《史记·西南夷列传》还将这种现夷“椎髻”之俗与西夷“编发、随畜迁徙” 之俗区别开来。《论衡·率性》也说:南越国王赵佗“习越人之俗,椎髻箕居,好之若性”。(晋)《三国志》也说:  相似文献   

8.
一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周敦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目的。他认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封建社会培养圣人、贤人。他在《通书·志学》中说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周敦颐竭力主张圣人在位 ,由圣人作一国的领导人。他说 :“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①凡一国的领导人都要修圣德 ,纯其心。周敦颐指出 :“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②“仁、义、礼、智四者 ,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 ,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 ,用贤急焉。”③ 在周敦颐看来 ,心纯能得到贤才的辅佐 ,有了贤才的辅佐就能平天下 ,因此 …  相似文献   

9.
虚证辨     
应证者乃正气受损也。实春乃邪气盛也。(索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指人体正气而言,气自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明·张景岳日:“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获.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索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论述:人得气则生,气损刚伤,气绝则亡。正气乃享受于先天之真气,又得后天之精气滋养和补充化生而成。又(灵枢·刺书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就…  相似文献   

10.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常頞接着李冰修筑的僰青衣道,从僰道(宜宾)将道路往南延伸,经朱提(昭通)汉阳、(威宁)修到味县(曲靖)终止。“五尺道”就是指的这条道。《史记》司马贞《索隐》说:“谓栈道广五尺。”《汉书》颜师古《注》说:“其处险阨,故道才五尺。”这就是“五尺道”名称的由来。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引李泰《括地志》说:“五尺道在郎州。”郎州是唐贞观年间改南宁州所置,在今天的曲靖,说明“五尺道”的终点站在曲靖。《辞海》五尺道条目是这样说的,五尺道为“古道路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  相似文献   

11.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画的传统思想观念历来是“人与自然 ,玄同彼我 ,冥于大通”(《绘事微言·画有自然》)。这种见解均出自支配中国人思想二千年之久的儒、道两家。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 ,“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上》) ,又说 :“吾与日月参光 ,吾与天地为常。”(《在宥》)庄子则说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又云 :“人与天 ,一也。”(《齐物论》)这正是传统书画家们所崇倡的“天人合一”。自古鉴赏家曾将中国绘事的优劣分为五品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神者为上品之中 ,妙者为上品之下 ,精者为中品之上 ,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立此五等 ,以…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段中,对于“三生万物”的“三”究是什么,一直没有确解。我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两个“三”字,都是“气”字之误,即应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气,气生万物。”本文拟就此加以论证。 1、首先,“气”字被误为“三”字,属字  相似文献   

14.
论周公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孔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和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 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字的解释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已,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  相似文献   

15.
“一”字解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  相似文献   

16.
《易经》关于世界的判断《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古人看来,《易经》在内容的广博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在论道的深刻程度上,又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哲学书。朱熹《周易序》曰:易之为书,卦爻象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故得之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  相似文献   

17.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00,13(4):70-72
关于《孙子兵法》的产生时间及作者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个由来已久的旧话题了。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日:‘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孙子名武,春秋时齐国人,曾人吴为将军,其生活时代大约……  相似文献   

18.
傣族叙事长诗中的奇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是人类最早的抽象概念之一。《荀子·富国》说:“万物同字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数的反映有其特别之处,对数的选择也有其偏好,即奇数多于偶数。从形式上看,一切自然数都可以用奇数和偶数来概括。偶数是对称的,它给人一种平衡协调的美感;奇数则有不协调、不对称之嫌,它好象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9.
六、性生活养生——人之大欲,适可而行(一)欲不可禁,思无邪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先生解曰:“所谓饮食,等于民生同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孔门大儒公开承认“性”的合理性在其当时是极难能可贵的。人的性欲乃本性使然,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偏之谓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南怀瑾先生更能通圣人之心:“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他(孔子)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孙思邈直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  相似文献   

20.
诈术,卽诡道。《孙子兵法·计篇》中记载:“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