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栻的工夫论是一个完整的、前后相续的动态系统。在思想及生命的成长历程中,他不断地“省过矫偏”,从而对前说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提出察识与涵养相须并进的思想。这标志着张栻工夫论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己丑之悟”,是朱熹思想转变的一个起点和标志,朱熹思想的转变并不能说明和代表张栻思想的转变,“己丑之悟”与张栻思想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己丑之悟”的真正内涵和精神。本文集中探讨张栻工夫论思想确立之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金春峰朱熹曾受教于李侗,属于程颐、龟山、罗豫章一系,故常被认为其思想直接承继于程颐。实际上朱熹丙戌“中和旧悟”前,一直笼罩在章句之学与佛禅的影响之下,并未有以自得。朱熹之有“中和之悟”并由此而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观及哲学体系,是与湖...  相似文献   

3.
《四书》是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文本 ,理学是两宋时期的学术形态 ,但它们在朱熹学术思想体系中是统一的。朱熹主要是通过“语言———文献”与“实践———体验”的两种诠释方法 ,从而将《四书》学与理学统一起来 ,以实现对《四书》诠释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争,而具体到中华民族的议题研究,也因此出现不同的理论命题与主张。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遵循的逻辑路径是,地方民族从作为部分之“多”的历史事实出发,追求中华民族整体之“一”的未来理想,该命题之所以在过去数十年得以称道与践行,在于尊重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回应中华民族在民族研究领域面对的元问题。“一体多元”新命题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现实与未来追求,倒转“多元一体”命题的逻辑路径与关系次序,二者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关联。新命题对民族研究领域中的元问题有新的回应,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研究的再出发,有着更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未来追求,不仅肯定“多元”的历史构成,还把百年追求的“一体”理想确认为既成事实,进而为“多元”的稳定夯实基础与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5.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6.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在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基本矛盾中 ,“西西矛盾”因利益冲突而上升 ,“社资矛盾”因力量失衡而下降 ,“南北矛盾”因各自分化而趋缓 ,“人自矛盾”因相互作用而加剧。  相似文献   

8.
船山诗学的内在矛盾的哲学根源主要源自他的性情论思想。一方面,受命于天的"人性"是隐藏不见的,"性"隐"情"(欲)现,"性"的显现必须通过"情"(欲);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人心"在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天之性"才发见为"后天之性",产生了"情感"倾向。由此,船山在批判朱熹性情论的基础上,厘清了四端是性,七情是情,从而明确地认定"情"是不善产生的根源。基于这种性情论,船山在其诗学批评中,对诗歌本质是抒情还是载道问题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9.
多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存在的一种样式。要科学理解“多元化”,在理论上就要分清它与唯心主义“多元论”的界限;与真理“多元论”的界限;分清对价值多元化现实的客观认识与价值主体的一元性(立场、态度等)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元化”。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性,就我国文化建设而言,既不应是“西化论”,也不应是“传统论”,而应该是“综合创造论”。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其道德修养论尤有独特创获。"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自我修身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并坚决捍卫的哲学命题“对立面的斗争”,其实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核心思想。他这样做是事出有因的。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联严重混淆社会和党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暴烈的手段搞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大清洗,由此,斯大林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持续出现“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现实,认为这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对立面的斗争”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哲学升华。只要我们重温一次经典作家关于“矛盾”、“对立面”问题的论述,答案也就自然明晰了。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论十二大关系”讲话,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继毛泽东《矛盾论》、《论十大关系》之后一篇更加成熟的具有跨世纪指导意义的辩证法杰作。讲话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矛盾分析,其间充满系统辩证法思想,赋予矛盾学说新的科学内涵和哲学功用,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因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作为形而上学的伦理学的传统,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最终实现是“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什么世界,都是充满着矛盾的,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这是因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页),而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统一的,所以数学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一个侧面的反映,也不能不充满矛盾的统一。数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不断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古代人在打猎捕鱼和制作工具等活动中,遇到了如何分配工具和食物的矛盾,感到有顾及人群、工具和野兽的数目的必要。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自然数“1,2,3,……”的概念。但首先形成的是“一”与“多”这两个矛盾着的概念。开始,人们认识数“1”,进而认识数“2”,对于“3”以上就认为是多,所谓“三人为众,人多出智慧”。“一”和“多”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转化为“多”,“多”转化为“一”。不仅由“一”连续相加可以得到任何的自然数即“多”,而且任何不是“一”的自然数无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一”,例如,30(天)转化为1(月),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建国六十年来“灌输论”学术论争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在诸如“灌输论”的首倡者问题、精神实质问题、是否具有强制性的问题、西方德育界对“灌输”的态度问题、“灌输论”的当代价值问题等方面,看法不一,存在诸多争议。“灌输论”的首倡者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考茨基和列宁;“灌输论”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西方德育界是“灌输”的倡导者而不是反对者。全面回顾和评述建国60年来关于“灌输论”的学术论争,对于厘清有关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研究,增强现实指导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段笃屏 《山西政报》2006,(10):34-34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和难点在农村,与农村经济相伴随的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就“增加农民收入”论“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从根本上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找到适合农村经济现状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思路,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和经济体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兆泉  胡晓静 《求索》2011,(6):143-145
南宋张栻师从衡山胡宏,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卓然自成一家。《孟子说》是张栻生平后期完成的代表作品,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心性论等各方面,均有发明创获,也反映出与朱熹思想的具体差异,故不能简单地用朱熹来化约和抵消张栻,说张栻归于朱熹,或者说张栻转向朱熹。  相似文献   

19.
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既吸收了以往许多唯心主义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成果,在古代科学方法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综观朱熹有关的论述,其方法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博学”与体察朱熹强调“博学”,“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何谓博学?“谓天地万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以及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美德伦理学范式的反思,有学者在比较朱熹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得出了朱熹是理想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家的结论。然而,从儒家思想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角度来看,朱熹对于美德的推崇以及核心概念“仁”的推演都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孔子崇德贵仁开创了儒家崇德的传统,孔子以“仁”言人为朱熹将“仁”视为人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如果承认朱熹是理想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家,那么孔子则是理想的美德伦理学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