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温朝霞 《桂海论丛》2009,25(4):107-111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编辑活动,客观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编辑活动与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选择扬弃新旧文化观念、优化传播新文化成果的活动,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编辑活动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要全面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正确发挥编辑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引导作用,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
"平安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公安工作转型的内在需要。公安机关应以公安文化建设促进"平安文化"建设,注重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加强宣传,吸收民智,为平安建设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力量。"平安文化"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寓时代精神于地域文化传统之中;推动公众参与;增进警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强化公安信息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河清 《求索》2005,(1):94-96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汉化问题已日趋明显地凸显出来。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其特定的内涵、发展目标和原则。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使之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从文化变迁这一角度入手,就转型期传统文化变迁对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预警、民族旅游文化创新及民族旅游开发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由于变迁过程的不平衡,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的不断拉大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从"文化堕距"理论出发,深入分析"文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文化堕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索弥合"文化堕距"的机制,对于促进文化城镇化均衡发展,着力推进村镇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1,(2):145-149
在西部大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正经历着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观照其现实诉求,才能顺利实现民族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地方节庆文化承载着深刻哲理,凸显着地域特色并启迪着生活之美。随着文化的跨国传播,丰富多彩的巴蜀节庆活动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目前,巴蜀节庆文化面临着传播意识、深度资源挖掘、旅游融合、创新传播等一系列挑战,需提高对外交流传播意识,构建节庆文化对外传播信息平台;深度挖掘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增强节庆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打造节庆文化特色项目;创新对外传播载体形式,提升节庆文化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西学的引进与东方本土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一个多元文化重叠的复杂文化系统。东西各异的文化体系在不断的碰撞、认同、包容和繁衍的过程中经历了"变迁"与"重建"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形成了在"变迁"中进行"重建"和在"重建"中不断"变迁"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了当下滋生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独特的西学学术话语体系。本文首先深入讨论西学引进过程中的传承与演变;其次,论述西学在中国本土发展的传播与影响;最后,通过梳理西方学术的脉络,透视出中西学术彼此借鉴和互补的多元与共存的状态。总结出由这三个维度的视角下构成的西学东渐的变迁与重建。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卫所文化成为明初百余年间稳定西南民族地区政治局势,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卫所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构成,拉开了明初百余年间西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序幕;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西南民族地区古代城镇雏形的形成,为其后封建城镇的大规模兴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建构文化自信是文化属性的逻辑使然,也是国家发展要求的现实必然,其践行需要公共文化治理。在此中,文化制度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顶层设计,它以发挥制度优势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者,以“科学性-人民性-系统性”为基本遵循存续文化制度自信;文化生产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它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文化供给组织为中坚力量,以“价值嵌入→内部优化→高质量文化供给”为运行逻辑深化文化生产自信;文化生活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落脚环节,它以提升文化生活质量和提增民众人生意义为重点、将居民放在主位,以居民“获得→认同→内化”为路向推动文化生活自信。文化建设多维途径搭建共治之网,共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点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和油榨乡直台村于2010年11月6日举办的首届羌历年庆祝活动可被视为观察羌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窗口。从"文化展演"的视角观察,羌历年庆祝活动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坚持和变化在彰显羌族移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反映了羌族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变迁与发展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是构建少数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基础条件。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变迁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政治内意,即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这是历史上功利主义文化的再现与蔓延。“知识改变命运”观念使大学生学习目的急功近利,成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催化剂”,现行教育体制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培养方式与评价标准的导向偏差等矛盾和问题成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温床”。功利主义文化的再现与蔓延阻碍了大学生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影响社会主流文化,应该高度警惕功利主义思潮导致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5.
回族自先民以来主要经历了“伊斯兰宗教文化模式”、“回族伊斯兰文化模式”两个主要时期。当前回族文化模式正在向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中外文化的“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方向转型。回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部分地区的文化“断裂”和整体上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吸纳不足。本文认为,回族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自觉更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了解世界文化并成为其构建的组成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汪洋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138-142
孔雀舞是中国和缅甸的傣族边民所共享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起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傣族孔雀舞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取得的重大发展和该文化事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有关。傣族孔雀舞在中、缅两国境内的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存在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有重要的关系。孔雀舞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为缅甸边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同时,缅甸境内更加传统的架子孔雀舞为中国架子孔雀舞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境交流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于边境地区的和平跨居、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仅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界有关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较为丰富,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华文化认同概念界定、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时代命题中体现的中华文化认同、全球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爬梳,以期为今后学界研究的开展提出可供参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族旅游是一种以民族文化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资源进行的旅游开发。基于人类学基本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的文化研究成果对民族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文化变迁理论、田野调查等方法、民族平等观念等方面阐述人类学研究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发展行动项目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的参与和观察,总结反思行动对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季刀苗寨的有效影响,认为反思行动尊重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贵州民族社区文化心态相适应,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日益扩展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反思行动干预将有益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也正在建立之中。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尚未成为社会各群体普遍的制度要求。在实践中,"名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申遗"甚至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这种经济理性只有转变为文化自觉,名录制度才能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