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治世"、"盛世"和当前正在构建的和潴社会,不论是其所处的礼会背景还是其体现的阶级属性,均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占代"治世"、"盛世"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又有诸多相通之处.它们均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反映了执政者与广大民众的共同呼声.这也是古代"治世"、"盛世"时期统治集团提出的诸多政治、经济措施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思路均能得到广大民众支持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的、必然的社会现象.大到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小到婚嫁观念中的“门当户对”,都与社会分层息息相关.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分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与主题就是社会各阶层.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解读和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意从分层角度来探讨和分析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李娟 《前沿》2008,(2):126-128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可能达到的一种相对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关系状态。“和谐社会”则直接反映着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才能实现。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和谐”的表征、程度、状态进行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和谐的历史演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量化改进;和谐社会则是这种量化改进的高级形态。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追求“和谐社会”的法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成龙 《前沿》2009,(1):159-16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懈追求和梦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的先人在古代法律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制度和做法。这些法律实践对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几次盛世的出现确是功不可没的。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寻求“和谐社会”的法律实践,吸取前人的教训,挖掘其智慧,可以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大智大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人大建设》2005,(5):17-22
自从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社会”一词突然时髦起来。但是。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哪些?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逻辑何在?有何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又该如何才能建成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从概念上廓清这一系列问题。是我们编发这组文章的用意。编写这组文章的底本是任剑涛和石磊两位教授在“凤凰网·世纪大讲堂”上的演讲记录。任剑涛先生是中山大学哲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演讲的题目是《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石磊先生是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社会的整合》。由于原文篇幅过长。本刊只能将其合并、改编刊出。“网罗视点”是本刊新增的资讯栏目,主旨是以互联网为背景。就本刊应当关注的问题,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参照。初拟不定期推出,每次围绕一个主题,深入浅出。重点讨论。本期推出的是试验版。欢迎大家多提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山西,是我省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是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明智之举。怎样建设和谐山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抓住群众利益的主要问题,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角度透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的发展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三个不同角度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引,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逐步提高社会和谐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来看,有关历史,涉及到四个重要问题:到底有没有客观的历史?到底有没有历史规律?历史有无意义?到底什么是历史?历史的真相就是人性的真相,它有它的客观性,当然不是绝对的客观性,而是渗透了主观性的客观性。历史有规律,但不是自然规律,而是自由的规律。历史学就是人学,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人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又要发展到哪里去?历史学的意义在这里。历史就是人,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有历史的,而动物是没有历史的。  相似文献   

10.
《政策瞭望》2007,(5):1-1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和谐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所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正如周永康部长在甘肃调研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升华。”何谓“和谐”?在古希腊语中,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和”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在《尚书》中,“和”被用以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具有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内涵,孔子曰:“君子和…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07,(7):85-85
历史学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或许是历史学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学者讲述历史的方式也是纠缠史学界很久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抑或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同样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重要的思考,其共同体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词,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去透视“中国梦”,对于我们在追逐、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构筑“中国梦”的同时,必须重视共同体这一政治哲学向度,必须不能忽视人的自我实现抑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治世理论上,历来存在着用“重典”与施“仁政”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但是,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盛世用“重典”的例子也不少,有的很有成效。 从我国历史上看,明朝皇帝朱元璋用“重典”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中国的历史学面临着科学化的任务。很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 ,没能完成这一任务。只是到了 1930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出版后 ,中国的历史学才开始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对此 ,人们鲜有论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死刑应不应该废除?能不能够废除?何时能废除?怎样废除?孔子对“刑杀”的认识对此问题有所启示,死刑问题不是孤立的,必须结合人性,从国家、社会整体的角度,从国家文化精神的角度去审视。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提出“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问题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问题的核心 ,因而人的现代化问题倍受关注。在中国 ,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质 ,还由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相对落后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农村和农民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中国的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笔者认为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应分成两个阶段来考察 ,即社会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农民的社会化是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 ,已经完成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