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务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处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新时期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对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时许多公务员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及知识储备;同时强化实践磨砺,大力提升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检测我国公务员心理素质和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从预防突发事件、应对与管理突发事件、灾后重建工作这三点出发,寻找提高我国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的具体方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可以说这是社会转型期的负面效应投射到社会管理层面的结果,这使传统应急管理体系已难以适应。从另一个角度讲,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也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合适的方法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保障民众的利益,是我国政府所面对的最急切的问题。应对关系民生民计的突发事件,我们需要更先进、更现代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思路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而处于社会转型和尚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下的政府,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独立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事件。非营利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超强的资源动员优势、效率优势、专业性优势、维护社会公平的优势。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着开展防灾教育、接受社会捐赠、动员志愿人员、参与现场救援和灾后重建活动的作用。因此,应将非营利组织纳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2008年.新疆自治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考试,以提升公务员队伍和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学习成绩作为年度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能否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此法虽然已颁布实施了多年,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策略面临多种选择,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应纳入政府现代治理视野之中。其核心策略是,在掌舵与服务中凸现政府公共管理责任;在稳定与和谐治理过程中体现政府体制的变迁;在预防体系构建中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有效化解突发事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多,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经历了“非典”危机、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全球金融海啸、H1N1肆虐等重大突发事件之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阐释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现状,并就社会转型中不时出现的突发事件,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问题阐明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9.
目前,乡镇公务员应对农村群体事件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危机意识缺乏,加上“官本位”思想严重,面对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无以应对;另一方面,由于应对知识不足,处置技能欠缺,不能恰当地处理这些事件,从而不能使矛盾最小化,并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从领导干部自身、政府组织以及国家三个层面入手来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年至今,国内的群体性事件研究,既有各类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成果,又有已出版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发表的数百篇论文,还有大量的内部调查报告和部分政策法规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成因和化解对策,但也存在不少缺憾.今后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尚需进一步准确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外延,客观全面地描述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规模、结构、演变过程和规律,深入探讨社会转型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不同角度探讨化解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条件、内在规律、工作原则和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体育赛事民事法律关系是体育赛事各种法律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将体育赛事民事法律关系区分为体育表演法律关系和为组织体育赛事表演而形成的法律关系两个部分,是合理构建体育赛事民事法律关系的应然选择。这种区分不仅可以预防体育赛事腐败行为的发生,而且可以避免行政权、刑事司法权对体育赛事活动的不适当干预,为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概念从警察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应该分为广义突发事件和狭义突发事件。广义突发事件是研究整个政府工作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与警察学所研究的狭义突发事件是有区别的,其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狭义突发事件是专门研究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由警察机关担任主要处置任务的突发事件。同时,狭义突发事件与警察学中其它的一些相近概念容易混淆,必须区分清楚。  相似文献   

14.
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受损的农民采取常规手段难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发生的集体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安机关应对这类事件应当坚持“情报信息主导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的理念,找准“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的结合点,加强对征地过程的全程监测,及时疏导被征地农民的对立情绪,科学合理地评估事件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控制事件局势,平息群体性事件的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依据政府突发事件管理工作重点的不同,应把突发事件管理分为储备、预警、控制和恢复四大阶段。以往在管理实践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怎样处置突发事件,而忽视储备阶段对整个危机管理的关键性作用。今后,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应该重心前移,重视突发事件前的储备工作,并要完善法律法规储备、决策系统储备、处置预案储备、专业人才储备、自救知识储备、风险心理储备等多方面的事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原因,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的不和谐、人民群众认识水平差异、敌对势力的鼓动、政府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方式方法欠妥等.与传统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规模巨大、破坏力强等显著特征.网络属于新生事物,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是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之一.能不能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只有不断地加强政府管理的效率,加强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监管,区分事件性质,打击网上敌对分子,网络才能成为一片净土,成为广大网民的“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并在特定情形下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显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公安机关要配合党委政府构建起“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法治化利益表达秩序,并且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把握好现场情势判断、法律法规适用和公共关系建设等环节,维护好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失地问题是目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复杂问题,众多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因失地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各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失去土地是引发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主因,其触发点大都是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农民奋起维权,而地方政府处置不当。尽管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触发机制上有其偶然性,但在根源上却有其必然性。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总根源在于:失地农民在丧失生产资料之后生产力的萎缩和生活力的下降。有鉴于此,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对策就应把着力点放在恢复、提高失地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力上.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诱发因素和抑制因素彼此消长的结果。各级政府应设置预防机构,组建预防队伍,制定预防制度,构建预防机制,落实预防措施,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公安派出所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基础工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层公安派出所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派出所民警应当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端正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要着重做好信息预警工作,同时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尽最大努力减少事件的发生;要解决好角色定位问题,当好基层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着重做好前期处置和说服教育群众的工作,尽量将事件的危害、损失和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