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峙性抓捕是公安机关对持有杀伤性武器与公安机关进行公然对抗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一种特殊的抓捕行动。在对峙性抓捕中,犯罪嫌疑人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公安机关必须遵循抓捕的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抓捕策略,尽最大可能减少抓捕可能造成的危险。有备型抓捕方案的设计和遭遇型抓捕方案的设计是比较常用的对峙性抓捕方案。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在侦查贿赂犯罪过程中,为侦查取证或深挖案件线索,经常需要抓捕行贿人。但是行贿人的业务活动范围广,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难以控制和抓捕。此外,检察机关抓补行贿人也面临着基础信息薄弱、司法协助不畅、抓捕力量不足、行贿人抗拒抓捕、安全等突出问题。行贿人抓捕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就当前而言,应以检察机关自行组织力量进行抓捕为主,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委托行贿人所在的执法机关协助进行抓捕。  相似文献   

3.
浅谈最佳抓捕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行动有一个最佳抓捕时机的问题。指挥员和侦查员要善于从人员安全系数、抓捕成功率、实施抓捕的社会效益、抓捕成本四个方面去评估抓捕时机;从广泛搜集情报信息、树立经营意识、严格保密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为及时捕捉最佳时机创造条件;同时在行动中应注意:全体参战民警应明确分工、协同配合,合理化装、隐蔽贴靠、以智取胜;及时突审、快速反应。  相似文献   

4.
论缉捕战术     
缉捕是一种执法行为,以用强制手段制服缉捕对象为目的,以发现缉捕对象为前提,以保障缉捕人员安全为初衷.缉捕战术具有强制性、对抗性、危险性、依赖性、应变性、谋略性、保密性的特点,常用的缉捕战术方法有夹击抓捕、引诱抓捕、张网守侯抓捕,进入抓捕、伪装跟踪抓捕、设伏抓捕等.  相似文献   

5.
抓捕犯罪嫌疑人是公安机关的一门业务工作。案犯拒捕行为会给公安人员造成很大的危险因素。分析抓捕对象特点,以及对抓捕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制定实施中的抓捕策略原则:奇兵奇战、请君入瓮、欲擒故纵、投石问路、引蛇出洞、关门捉贼、攻心夺气、伺机狙击。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中,对于协助抓捕同案犯型立功的认定,不同法院之间的观点在很多时候并不一致;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公布的司法解释文件对此类立功成立范围的划定也有所不同,呈现逐步限缩协助抓捕同案犯型立功范围的趋势。认定协助抓捕同案犯型立功,要判断是否存在足以被实质地评价为“协助”的行为,被告人是否比坦白做得更多。至于是否带领侦查人员抓捕同案犯并不是关键。对于同案犯当场指认,或者非现场辨认的,都应该成立协助抓捕同案犯型立功。协助抓捕行为和同案犯最终被抓捕之间,只要有条件关系,能够为有关机关抓捕同案犯带来一些便利即可,不必苛求该协助行为是同案犯被抓捕的主要原因或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行进中截车抓捕是一种干净利落、能最大程度上将犯罪团伙成员一网打尽的抓捕方式。它适合在普通城市的街道上,在犯罪团伙成员共同从事某一项活动的行进途中实施。行进中截车抓捕需要两到四辆主攻车和若干配合车共同完成任务。主攻车的驾驶员和主攻手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并配合默契。主攻手负责对目标车进行攻击,并将犯罪嫌疑人拖出车外加以控制,配合车上的人员多多益善,配合人员负责配合主攻手实施抓捕。  相似文献   

8.
常见的协助抓捕行为有当场指认、实际带捉、提供线索和按要求联络等,协助抓捕的对象是其他犯罪嫌疑人,应视具体情况决定其他犯罪嫌疑人是否包括同案犯。犯罪分子因交代同案犯个人信息而使得司法机关得以成功抓捕同案犯时,是否认定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应考察个人信息是否在犯罪过程中使用,如果已使用就不应认定,反之则可以。而当犯罪分子交代非同案犯的个人信息时,只要这种个人信息不为司法机关所掌握就应认定为立功。  相似文献   

9.
警察入室抓捕吸毒嫌疑人行动存在各种未知危险因素,给警察带来人身安全隐患。吸毒嫌疑人具有精神状态十分不稳定、身份难以确定、携带病毒易传染的特点。室内场所与室外场所相比较而言具有情况的未知性、空间的局限性、证据难采性等特点。入室抓捕吸毒嫌疑人应当提前做好情报收集、危险评估、方案设定、实施抓捕、证据收集等工作,重点训练突入技能,注意抓捕前信息的核实研判、人员控制、证据收集问题。这样,方能确保警察人身安全和抓捕行动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达成战术突然性是抓捕行动的客观要求,是重要的制胜规律之一。它能巧妙利用抓捕对象心理定势的弱点,积极创建利于主动攻击的时空优势,以灵活多变的战法、出其不意的方式,乘敌之隙,给予迅猛打击,从而有效削弱和剥夺抓捕对象的反抗能力与机会,以提高抓捕行动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实现执法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毒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凶险狡诈,抓捕过程必须慎之又慎。然而,在日常抓捕中一些侦查民警屡屡出现问题,以致嫌疑人逃脱串供灭证,甚至造成民警和无辜群众伤亡。因此,如何才能在临战当中运用合理、合法、安全、高效的战术理念去指导抓捕行动,一直是公安实战研究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一线实战案例,从典型战例剖析的角度探讨当前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嫌疑人抓捕阶段的战术理念,以期为一线实战民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入室抓捕吸毒嫌疑人往往伴随不确定危险因素,给抓捕人员带来人身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吸毒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吸毒环境等因素,并且结合入室抓捕注意事项,总结行动注意事项,以期能给公安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公安工作中,对于民警来说抓捕犯罪嫌疑人应该是最平常的事。也只有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并将其绳之以法,才能避免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及安全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然而在抓捕过程中,由于少数公安民警战术意识差、抓捕方法不当、没有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等,致使犯罪嫌疑人脱逃,甚至拒捕,造成公安民警流血牺牲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血的教训,让人心痛,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开展“严打”斗争以来,崇文公安分局把抓捕负案在逃犯作为“严打”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艰苦努力,抓捕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及时总结经验,把抓逃犯工作引向深入,最近,笔者对“严打”斗争中抓捕的负案在逃犯活动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齐某抢劫案为切入点,对于实施盗窃时以暴力抗拒抓捕而转化为抢劫罪这一规定进行反思。认为抗拒抓捕中的“抓捕”之暴力必须以制服犯罪嫌疑人为限度,如果是为了过度伤害犯罪嫌疑人的“抓捕”,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反抗。进而对逆防卫行为的刑法正当性进行深入分析,用法律的利益平稳原理来确立逆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并提出逆防卫制度设立的可行性,最后,用逆防卫理论来分析齐某抢劫案的定性。  相似文献   

16.
擒拿技术的教学是警察抓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擒拿技术体系的研究并分类,阐述在新的历史时期,警用抓捕中擒拿技术的分类及教学特点,为教官进行擒拿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多功能警用腰带,既能作为平常腰带使用,又能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紧急情况下临时代替手铐、警绳、脚镣等约束性械具使用.  相似文献   

18.
缉捕,是指人民警察依法对在逃的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捉拿的手段。作案后的犯罪嫌疑人在逃窜中,一般都可能采取一些预有准备的躲避追捕、抗拒抓捕的方法,以逃避打击,所以人民警察在缉捕行动中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较大的危险性。摔法是直接抓捕犯罪嫌疑人常用的方法,尤其在与犯罪嫌疑人贴身格斗中,熟练、快速的摔法既能做到一招制敌,又能保证自身安全。因此,每个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19.
抓捕行动是高风险的警务活动,为了降低民警的行动风险,抓捕前应当作好部署。首先,对已知嫌疑对象的缉捕行动,应当保持以多打少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出警的基本原则是做好精心准备,从武器警械、保护装备到行动方案、人员分工等都应当详细安排;对犯罪嫌疑人可能采取的反抗行为,也要有充分的估计。其次,抓捕行动一定要巧妙、周密,先以控制局面为主。实施行动时,应当根据所拟定的战术方案,周密部署,并按任务要求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尽可能警力充足,对现场实施有效的包围控制。再次,在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下,一般不宜强攻,而应智取,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执行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司法解释只明确规定了入户盗窃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可以直接转化为入户抢劫,而对于入户抢夺、诈骗在同等情形下是否可以直接转化为入户抢劫无明确规定。但是,事实上入户抢劫在入户前无需具备抢劫等犯罪目的。入户抢劫的核心要件不在于"入户"行为本身的非法性,而在于行为人利用了入户后形成的环境优势。司法解释对于入户盗窃的转化规定不应是法律拟制而应是注意规定。基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入户抢夺、诈骗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可以直接转化为入户抢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