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友人许君说起,有一位前辈,在回忆往事的文章里,提到小时候有一次去买桔子,出门前,母亲教他如何挑选好的桔子,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母亲最后说的一句话:"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那位前辈感叹地说,他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这句话,便够他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2.
读书三题     
读书三题申泰(一)《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曾参以前住在费地。有个与他同名的犯了杀人罪。有人跑到曾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不久,又来了一个人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还是不相信,...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3,(14):48-48
刘震云是15岁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那是1974年,他刚当兵。 母亲对他写作影响最大 刘震云说,母亲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他说:“我母亲是个卖酱油的,酱油店边上有个书店,她经常拿鲁迅的书看。有一天,她知道我在搞写作,就说:‘你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  相似文献   

4.
林宏 《瞭望》1993,(43)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的老家在台湾。他在给我香蕉、桔子吃的时候,我总听到他唠叨着一句话:“台湾的香蕉、桔子比这大多了甜多了。”爷爷还曾说,在台湾有我们许多的亲人,象爷爷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弟小妹……,他们很早就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5.
行动英雄     
我14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瘦如柴,未来恐难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终日乾乾,勉强谋生是可以的,但飞黄腾达,恐怕没有他的福分!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中秋节回家的时候,他去亲切地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一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妈,我才30多岁呀,怎么就说退休?”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犯了事,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  相似文献   

7.
启事     
前不久,某杂志上的一篇报道说,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到,中秋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啊,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卅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灾了!”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3,(14):26-2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开国上将张爱萍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功勋卓著自然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这三句评价,立体地呈现出张爱萍的品质与性情,这在我国高层政治生活中是异乎寻常的,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10.
晋朝名将向优,在做绚阳县史时,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弄了一坛官家的成鱼托人送给母亲。陶母不但没有收下,反而写信责备他说:“你做了官,用公物赠送我,这不仅使我得不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侃听母亲教训,从此经常检查自己为人,克勤克俭,热心为民,成了一位道德高尚、受民拥护的官员。这件事,传为千古佳话。我想,假如古代评选好官吏,陶侃固然当之无愧,但我们也实在不能忘记向母的作用;倘若那时评选“贤内助”、“好家属”之类,投向母一票,大家肯定会举双手赞成的。试问,倘若内母当初收下成鱼,沉醉在“儿子当官,全…  相似文献   

11.
《罗丹艺术论》反复强调尊重“自然”,在《遗嘱》里提出“崇拜自然”的忠告。他所指的“自然”,是雕塑要反映的客观对象。 罗丹既说“要虔诚地爱”前辈大师,又说“不要模仿你们的前辈”。他一再强调“尊重传统”,尊重那些“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这话相当于“对‘自然’的爱和真挚”。他说真正的  相似文献   

12.
梁王嗜果     
春秋战国时代,梁王(魏国的国王)喜欢吃水果,便派使臣到吴国求访,吴国人送他一些桔子。梁王吃了桔子,觉得味道很美。过了些日子,又派人入吴访求别的水果。吴国人又送他一些柑子。梁王吃后,觉得味道比桔子更鲜美,于是猜想,吴国一定还有更美  相似文献   

13.
曹治雄 《党政论坛》2014,(12):49-49
胡耀邦读书有个习惯——好求甚解。 1954年,团中央召开一个小型农村青年工作座谈会,请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讲话。邓子恢在讲话中说到治理黄河、淮河等水利建设问题,说这是农村青年施展身手、实现抱负的大舞台,他对此寄予厚望:“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把黄、淮治理好。”他还引用了一句古语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相似文献   

14.
袁淑琴 《慈善》2019,(1):38-39
我的父亲是铁匠,他只管打铁的事。平时话语不多,比较内向。年岁大了,他不再打铁,就专心种地。我在河北省滦南县长凝镇上小学,学费从母亲手里拿,对我学习之事,父亲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乐亭二中,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上就好.'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她赶紧为我打点上学的行李。中学是住校的,学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下午不上课...  相似文献   

15.
冯骥才甲子艺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民主促进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冯骥才同志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人之一。冯骥才同志说,他的父亲是江南人,他的母亲是山东人,所以他有江南人的细腻忠厚,也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但他作为中国文化人的代表,他更有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品格。作为冯骥才同志的朋友,我们常叫他“大冯”,这个大,不仅是指他身材高大,还指冯骥才同志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16.
往低处走走     
我有一亲戚,位居某名牌大学校长,但他的朋友有很多是平民百姓。对工作,他是一位好领导,工作起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和朋友在一起,谈谈诗画,聊天打牌,打牌输了,一样钻桌子,一样贴纸条,他常说的口头禅:“人生本来就短暂,没有必要成天把自己包装起来”,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家里,教授、老师可以随便在冰箱寻找自己需要的饮料和啤酒,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用担心校长大人给自己穿“小鞋”。  相似文献   

17.
同袁世海谈京剧,不用拐弯抹角。他心性爽直,快人快语,同在舞台上扮演的曹孟德那种深心机巧,迥然不同。因此,谈起来直言无忌,很少顾虑。“有人说,‘京剧完了’,这恐怕是过激之辞。但目下前辈凋零,后继乏人,剧目单调,观众冷落,您不感到有一种‘危机感’吗?”问题就这样直截了当地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晚清有一位大学士叫徐桐。他非常排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爱国愤青,所以历史学家经常把他当成守旧派代表揪出来示众。比方说,他承认世界上确实有英吉利、法兰西这些国家。但有些国家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是英国、法国总来讨好处,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所以捏造出来跟它们一起讨好处,好显得自己不那么突出。就像什么西班牙、葡萄牙,徐桐说这简直是开玩笼“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相似文献   

19.
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似乎疏漏了这些,我们当父母的没能尽到责任一般。但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抒好的精神代代相传,而是希望能将更多的财产以及获取财产的机会留给后代,希望他们生活得比自己富裕、美好。其实,愿望和效果时常背道而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个绊脚石。这话也许过份些,但道理很深刻。有个故事更耐人寻味。唐朝大将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立了大功,退职时皇上赐他盖一座汾阳王府。有一次他到工地监工,吩咐把地基打牢些。一位泥瓦匠说,王爷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不知足了多少府第,只见房屋换主人,…  相似文献   

20.
一位海外赤子在为祖国文教事业捐献巨款的仪式上,激动地说: “十分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使我能够为我的祖国母亲,尽一点绵薄之力。”他是出钱的人。他在说感谢,而不是在听别人向他表示感谢。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差错? 没有。他感谢的是他有了这次出钱的机会。出钱,就是使一部分原来属于他的财产离开他,不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