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时光 《学理论》2008,(19):96-96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样的道理如果不能明了,那只能是在烦恼堆里打滚。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所以,我们没必要非得事事追求圆满的结果,只要事事都尽力了,就是圆满。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已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淡泊方可明志。以裘法祖为例,他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科学院院士,却一直住着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用着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过着很俭朴的生活,他觉得这就够了,很不错了。但也有些人恰恰相反,他们生活上从不知足,标准能定多高就定多高,迷恋灯红酒绿,沉  相似文献   

3.
知止     
海岸 《党政论坛》2008,(12):53-53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4.
最苦与最乐     
<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济南市槐雨区人民法院党组作出了一个决定,今后不再接受当事入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锦旗,今后总结工作、进行评比时也不再搞此项统计,“应该做的,感谢啥!”倪荫区人民法院做得对,说得好!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人,办了规定办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是应该的,感谢个啥?相反,不办或办不好,就是不负责,就是失职,甚至是读耶。人民是“衣食父母”,为“父母”办了该办的事,还要“父母”感谢吗?的确,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人,把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说成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是“奉献”。因此,为了该…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社会里,“发展”的意识似乎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仿佛都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君不见,现如今找对象要选择“有发展”的人,学生填报志愿要选择“有发展”的专业,毕业求职要选择“有发展”的岗位,就连几岁的娃娃,父母在培养其兴趣爱好之时也要考虑选择“有发展”的特长。发展是硬道理。求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没有发展就不会有进步,况且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从此意义上看,求发展并无任何不要。然而,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虽然讲的是“求发展”,但想的却是“求发财”。在他们眼里、。C…  相似文献   

7.
瞭望哨     
《瞭望》1987,(8)
前些时看了一部电影,那里边有个颇爱书法的市长夫人(妇联主任),是个糊涂人。吹牛拍马的人来求他办些无原则的事,她常常大笔一批,“同意”!办了不少糊涂事。习惯成自然,一次,别人求她题字,她竟饱蘸浓墨,也题了“同意”二字,这个细节令人捧腹。 现实生活中另有一种人,也有几个写得纯熟的拿手好“字”,那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在识人、用人问题上缺少风险意识.用人往往习惯于求稳、求顺、求不出问题,对用错干部看得比较重,而对压抑、埋没人才的现象重视不够;对哪些干部不能用考虑较多而对哪些干部应该用,如何用,考虑较  相似文献   

9.
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是常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新实践。近年来,办好“道德讲堂”与建设文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提升市民素质、  相似文献   

10.
张军才 《民主》2014,(3):57-58
<正>"底线"是人生必须遵循的原则之线、正义之线、良知之线、规范之线。"底线"之基,先说原则之线。做人是有原则的,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做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或在某个领域里不能离开的禁止性规定。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  相似文献   

11.
人民警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塑形工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从严治警的一把“钥匙”。下面,我就人民警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我们知道,人的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也就是说,素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人的素质构成也不是由单一因素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综观时代的变迁和需要以及人民警察的职责要求,我认为,当今时期人民警察的素质构成,应该包括“德、识、才、体”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德”的具…  相似文献   

12.
车祸背后人在路上,灾难也在路上。空难,海难,惊心动魄;车祸更多,而能上电视新闻的,只限于火车与汽车相撞。或高速公路上多辆车连锁追尾,死伤多人的重大事故。这样的车祸也是人祸。像郑州张金柱案件那样,便是祸上加祸。不过,这毕竟有某些偶然,不是居心导演出来的。现在我国土地上还频发故意制造车祸杀人的恶性案件。外因也许可以归咎于外国警匪片的“教唆”,至于内因,就跟雇凶杀人、谋官害命一类事相同。随着汽车的普及,故意制造车祸的事日渐其多。这就要请处理车祸的部门。注意认定哪些属于一般行车事故,哪些存在故意伤害的嫌疑。  相似文献   

13.
论“出事”     
王乾荣 《民主》2010,(9):47-47
中国人所谓“事”。一般指万物。事有巨细好坏,当然更多的是不大不小、好多于坏的寻常事儿。而关于一个人自身的“事”的说法,也大有意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打击走私犯罪越来越严厉,走私活动却屡禁不止,局部地区仍然严重。“走私有益无害”,“走私可以致富”、“走私有利于发展经济”、“打私不能打死”,如此奇谈怪论在一些地方还颇有市场。走私到底能不能致富?走私致富到底富了哪些人?记者最近沿广东、广西、海南三...  相似文献   

15.
看报纸,听广播,泡会海,听到的领导人的讲话多是告知别人“应该如何如何”,诸如“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走群众路线”“应该为人民办实事”,“应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筝等,然而.生活中让人常常看到的却是与“应该如何如何”相反的东西,如“一心一意为地方的、部门的、行业的利益服务”,“走官方的、领导的、少数人的路线”“为老婆、孩子、亲友办实事”,“为自己的权和利奋斗终生”之类。这种“应该如何如何”与“实际如何如何”的反差,使人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人原本就知道“应该如何如何”,只是不照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后,神州大地,正静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会风在变:会期变短,能压半天是半天;文件变薄,能少一页是一页;会务人员变少,能减一人是一人。言风在变:言政求化,让百姓舒心;言声求雅,让百姓开心;言文求理,让百姓顺心。民风在变:讲排场的,拿掉了“扩音器”;比阔气的,少了点“自信心”;图虚名的,钻进了“地下道”。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17.
2010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刊文说,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各级基层政府的政治责任。群众上访,主要是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被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重视。由此,稳控不应该放在“盯人”上,而是要放在“盯事”上。只有事情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口号也有个力度的问题。一个口号提出来,人们只当刮了一阵耳旁风,什么积极效果也没有,是不是可以说它的力度等于零?如果口号提出之后,人们不但把它当作耳旁风,而且听了立马撇大嘴,那“力度”显然就不只是等于零的问题了,称之为“负力度”,大约是不过分的。这类“零力度”、“负力度”的口号,与其层出不穷,何如干脆不提?问题是,那些蜗居高楼不出屋的人,那些闭门造车不知路的人,那些巧弄文词不请事的人,久坐无事,却热衷于“无事忙”,以“盛产”口号为能事,人们自然奈何不得。至于那些不疼不痒的“反腐倡廉”口号的炮制者,…  相似文献   

19.
星云 《党政论坛》2014,(18):31-31
人的一生,犯错是难免的事,但是知错必改,也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思想,尤其待人处事都不出错,必能一生平顺。所谓“不能错”,有几点意见奉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袁浩 《党政论坛》2010,(7):64-64
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社区,有一个“居民说事”制度。这里的居民群众,可以“全天候”到社区“居民说事”调解委员会反映问题、说事;由社区“两委”班子、干部和居民群众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能及时调解处理的随说随调,不能及时调解处理的定期专题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