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崇明 《思想战线》2002,28(5):123-126
汉语绝大多数修饰式词是偏正型的。大多数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形容词性语素在中心语素后。汉语、藏缅语“名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一般是修饰性语素在前 ,侗台语和苗瑶语部分语言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是修饰性语素在后。有的语言修饰式复合词有偏正型 ,也有正偏型的。支配式的复合词构词差异与这些语言主要语序有关。一般有补充式词的语言是有补语的语言 ,但有补语的语言不一定有补充式词。假设补语产生于补充式词前。  相似文献   

2.
卢继芳 《前沿》2012,(12):154-156
都昌方言虚字"得"作助词用可分为:体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本文结合汉语史文献及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不同用法的历史层次。体态助词中保留秦汉时完成体态用法,是最早层次,结构助词用法中蕴含中古时期汉语表达法。语气助词"得"是都昌方言特色用法,这种用法最早可以追溯汉代,不晚于宋代。  相似文献   

3.
金凌卉 《前沿》2012,(8):125-126
中日两种语言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色彩词汇。两国人民因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背景、性格特点不同,对颜色的理解和崇拜也产生差异,中日两个民族形成了以各自不同文化为源泉的"民族色"。本文首先分析了颜色词和文化的关系,继而以红白两种颜色为例,分析了中日语言中颜色词的异同,最后对产生异同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4.
罗军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179-185
苗语的构词一般分为分析型和扩散型两类,但不论是分析型或者扩散型,由于受到语义特征的影响,其搭配关系的使用也必须依赖于它所处的语境。"蒙撒"支系苗语中的形容词"小"和"大",乃属于分析型的特征,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有的能接受副词的修饰,有的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作者通过研究认为,能接受副词修饰的属于苗语固有的形容词,不能接受副词修饰的,是由名词虚化后近代进入形容词词类的,它不具备形容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5.
金鑫 《求索》2010,(9):109-111
汉语中,"退一步"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一种具体的肢体行为。它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以该基本义为基础演变成为一个表示抽象"让步"概念的语言单位,用于表示话语之间的让步关系。演变后的"退一步"在句法分布、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上都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将着重分析"退一步"从一个句法结构紧密度低、充当谓语的谓词性短语演变为句法紧密度相对较高、充当方式状语的修饰性成分,再发展充当让步话语标记的演变历程,同时探讨"退一步"类结构与复句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语言和认知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英语完全属于不同的两种语系,各自的语义表达和构词方法都不相同。通过对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的词缀进行对比研究,在英汉两种语系中,词缀的构词方法存在着异同之处。就词缀的性质而言,英语和汉语两种语系具有相同的构词性等特点,但就词缀的数量和来源等方面又存在差异。词缀是从西方语言学概念中引入的,所谓词缀,在汉语中也称辅助成分,具体表示一个词汇意义的词根和某一附加意义的语素词缀。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构词方法不同,英语和汉语词缀拥有相同之处,都是依附于词根的语素成分,就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系间的词缀特点、词缀的语法功能、词缀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侯明奎 《今日浙江》2010,(21):62-62
如今,只要我们打开网络、翻开报刊,各种各样的"化"就会映入眼帘,如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在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在一些领导干部的会议报告中,也都会发现各种名目的"化",如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等等。俨然,谈"化"说"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那么,"化"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8.
盘古开天,也开掘了形容词,它从人激荡的脑海里翻飞飘落,带着情感走进语言世界,最初它形只影单,只能“啊!呀!呜!乎!”着随心鸣意。 人类历尽沧桑,形容词也羽翼丰满,它在人类广阔的活动中胚芽、成形,将世间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东西用语言的彩带联接起来。抒发情怀、交流情感、评功论利、修饰思想,乃至力透纸背地鞭笞、控诉等,都是形容词义不容辞的责任。形容词为此而躁动。 美,给形容词以灵魂,形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现代汉语中词汇化了的“大不了”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表示“至多也不过”;二是作为形容词,表示“了不得”.副词“大不了”可表示对极度消极结果的估计和对极高程度量级事例的凸显,且前者的主观性程度更高.跨层非短语结构“大不了”经过重新分析成为形容词“大不了”,再在足量准则的作用下经过语用推理的固化形成副词“大不了”.  相似文献   

10.
侗汉两种语言长期直接接触。作为弱势语言的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侗语日常口语中,也深入到作为侗语书面语的侗族琵琶歌歌词中。对四类琵琶歌歌词中汉语成分的分布进行考察,不仅能看出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歌类在汉语词汇借用上的异同,还能从整体上看出侗语逐步汉化的趋势在书面语层面呈现出何种状况。数据显示,侗族琵琶歌的汉化程度已不容小觑,提醒人们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就得从保护民族语言、提升其活力和纯度抓起。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汉字和语言问题,本栏曾分别发表过两篇短文。大意是说汉字有生命力与潜力,汉语是否难学取决于需要程度。一个崭新的例证是:在对俄国"高考"将纳入中文的特别报道中,记者所用的标题为《汉语"难"挡不住学汉语"热"》。([1])可不是么?凡事"热"了,"难"便靠边站。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否定都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用于表达意思、表明态度或做出判断时常用的表达手段和陈述方式。但英汉两种语言在否定意义的表达上是有所差别的。本文拟就英汉否定句的异同、英语各种否定句的译法等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旨在引起人们对汉译英语否定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汉语中,“以”字的用法极为复杂。它的基本用法包括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本文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先秦“以”字的用法做系统的描述,以期管窥先秦时期“以”的各种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柴磊  刘海燕 《青年论坛》2010,(1):141-145
指称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体现的是语篇中指代成分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类型不同的语言,有着迥然不同的词汇文法体系,再加上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指称词语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中应导入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英汉指称词语的不同特点,尽量减少或消除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干扰。  相似文献   

15.
张献忠 《人民论坛》2014,(10):191-193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语法学者学术研讨会(国际)1996年州月25日至28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特邀代表和正式代表70人,列席代表70人,其中外籍和从境外前来与会的胆人,会议共收到论文66篇。会议的主议题是汉语句法与汉语特点,这也是本次会议在内容上的主要特色。提交会议的大多数论文都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语言事实进行的深入发掘。有的重新分析了“AXX的”之类状态形容词的结构,有的讨论了动词重叠与动词带数量补语两类语法现象的异同,有的考察了偏正结构的句…  相似文献   

17.
(一) 状语是句法结构里的一种修饰成分,也有称之为修饰语或附加成分的。①不同语法系统给状语所下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②“是动词形容词性词组中心语前面的附加成分”;③(二)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它前边的成分是状语”,④“状语是附加在谓语前面的,对谓语进行修饰或限制的成分。”⑤上述对状语所下的定义,一类是根据词与词的组合关系的角度,一类是根据状语与谓语的关系的角度。尽管所根据的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状语是一种处在谓  相似文献   

18.
仝金钟 《求索》2010,(9):228-230
修辞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现象。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并被社会所公认的,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本文拟通过对比喻、借代这两种汉语言学中最典型的修辞格的历史考察,阐释古汉语修辞格和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关系。研究表明,传统观点认为,两者是本末继承和发展拓深的必然关系。另一方面,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置于整个语言学发展历史中予以考察,两者又蕴含着的"进化论"的非必然性。然而,古代汉语修辞格与现代汉语修辞格间的这种既必然又偶然的矛盾关系是在时代发展的特定要求下加以调和的。深入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间的关系,对文言文的结构把握与语意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表示数目“一”的数词有两个——it和deu′。本文准备探讨布依语数词?it~7和deu~1的用法特点,同时通过它们与同语族和汉语异同的简略比较,表现布依语数词“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颖玲 《求索》2010,(4):174-176
"看看"在古今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词语。"看看"最早见于唐代,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在量增式动词重叠向量减式动词重叠的转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依据典籍资料,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考察了"看看"的古今意义演变,认为该个案的探究对于研究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乃至其语法意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