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反补贴法律制度是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该制度在我国的表现主要是《反补贴条例》,该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以来,对于维护我国的对外贸易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世贸组织反补贴制度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本文着重探究了其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差异,指出我国《反补贴条例》在立法上的一些缺憾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反补贴立法与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补贴现状与面临反补贴措施的法律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南申  彭岳 《河北法学》2007,25(6):20-32
本文是一份有关中国人世后面临的欧美对华反补贴措施的法律预警与对策分析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WTO补贴国际规则的研究与中国各种补贴政策现状的总结,分析SCM协定反补贴豁免对我国的适用性,以及中国"非市经济地位"与补贴调查程序的关系,预测中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后面临来自欧美各国反补贴措施的可能性和应采取的救济程序措施,并提出对我国补贴政策的调整方案,为我国补贴政策法律化和决策机制程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面对反补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国反补贴方面立法层次较低,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实际操作性,内容不够完善。我国应调整补贴政策,完善补贴立法;提高反补贴的立法层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法》,修改具体补贴专向性规定;结合国情、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4.
WTO《SCM协议》下补贴问题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阐述外国对我国的反补贴形势和我国关于补贴的立法与实践及其与WTO《SCM协议》的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法律对策,即依据《协议》调整、完善我国的补贴立法;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以及积极进行反补贴应诉等。  相似文献   

5.
SCM协议针对补贴与反补贴制度的双重法律性质提供了一套国际规制方案,在此框架下如何定位中国的补贴与反补贴制度?首先应在制订国际贸易规则上争取主动权;其次要尊重和利用WTO,完善国内补贴和反补贴制度;再次应在绿灯补贴和黄灯补贴上做文章;最后应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国家身份,同时为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补贴和反补贴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且,随着我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的出台,补贴和反补贴的法律观念正在从更深的层次上影响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法律生活。然而,究竟何为反补贴,其运行机制怎样,这是理论上和立法上都需要澄清和回答的问题。随着中国的成功加入WTO,我国经贸、法律界人士更有必要深入研究有关反补贴的理论和立法问题,特别是 WTO 反补贴机制的相关问题,以顺应经济一体化、法律全球化的国际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和欧美国家的汽车贸易政策纠纷中欧美国家提出的我国相关法规违反《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第3条规定的指控,从我国相关法规是否存在着提供补贴的条款和相关的补贴是否违反《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的规定两个方面来分析欧美国家上述指控的合法性问题。同时结合《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第1条、第2条和第3条的规定,对欧美国家的上述指控进行反驳,并用充分的法理分析和案例证明欧美国家的上述指控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宋才发 《河北法学》2004,22(4):9-12
补贴和反补贴协定属于货物贸易部分,WTO成员协商达成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农业协定》。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反补贴措施作出了特别规定,对禁止性补贴救济措施作出了专门规定。中国政府在《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对反补贴作出了具体承诺。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中国正在实施《反补贴条例》。  相似文献   

9.
赵学清  杨旭 《河北法学》2005,23(5):14-19
规范补贴和反补贴问题的反补贴法被视为了公平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大体现。通过对补贴、反补贴与竞争的法律分析,剖析反补贴法与竞争法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反补贴法在维护公平竞争中存在的法律价值,提出作为反补贴法理论基础的公平贸易政策之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向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出口产品之所以会频繁遭遇反补贴调查,一方面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现行的补贴政策不符合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下文简称《SCM协定》)和中国入世时对补贴问题的承诺。梳理调整现有的反补贴政策,使其规范化和建立起完善的反补贴应诉机制,是应对反补贴调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反补贴法中“因果关系”的确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福永  杨陶 《时代法学》2005,3(4):107-111
在反补贴调查中,"因果关系"的审查和确定是决定反补贴措施是否公平合理的关键所在,各国对此做法不同、争论很大.在"因果关系"的确定上,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规定存在不明确之处,各国对其保留有相当程度的解释空间.美国反补贴法在因果关系上的用语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不同,同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争议因果关系是应存在于"进口"与"损害"之间,还是存在于"补贴"与"损害"之间;应同时决定还是别决定损害与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具体分析方法上,我国可借鉴美国的"整体分析法".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之间关于同时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进而可能导致双重救济的争议,将反补贴税金额的确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在这场争议中,两国主管机关以补贴金额确定反补贴税金额的传统做法受到质疑.关于反补贴税金额的确定问题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学说:资源有效配置说以补贴金额为标准,竞争权利保障说则以损害为标准来确定反补贴税的金额.尽管存在差异,但这两种学说均遵从契合性原则.但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法律框架和核心概念并不支持契合性,而是要求主管机关征收“适当”金额的反补贴税.因此,主管机关应当从反补贴措施所体现的矫正正义着手,依补贴类型的不同确定补贴的可谴责性,并结合损害情况最终确定“适当”金额的反补贴税.  相似文献   

13.
白巴根 《法学家》2005,(4):141-148
对"后私有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的问题与国有企业的财产处分和所有权的转移密切相关,是补贴与反补贴税研究领域里的新课题,也是深入研究补贴和反补贴税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专门对"美国对英国钢铁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案"(以下简称英国钢铁案)中美国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明确解释<补贴与反补贴税措施协定>(以下简称<反补贴协议>)的相关问题时,本案中出现的论点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对美国部分汽车和鸡肉产品已经发起"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同时进行)的情况下,根据规定的补贴定义,严格考察我国<反补贴条例>所规定的补贴定义与国际法规定的一致性,指出后者的错误所在,建议将其修正为"补贴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公共机构通过提供财政资助为接受者所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WTO有关反补贴的多边规则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中国现行工业补贴中潜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美国、欧盟、加拿大工业补贴方式的特点及其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工业补贴方式的改进思路:中国应当从清理禁止性补贴、重塑其他专向性补贴、加强不可诉补贴三个方面构建中国符合WTO多边规则的科学工业补贴体系,从而既可以有效发挥补贴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或避免我国遭受他国反补贴调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SCM)协议第1条中界定了补贴提供主体,但是并未对其中的“公共机构”概念予以厘清,从而导致各国因对之理解不清晰,加剧了补贴与反补贴国际贸易争端.对于公共机构概念的认定,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国家贸易关系的理解,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丹 《法制与社会》2014,(10):102-103,106
近年来,反补贴—作为世界贸易三大救济措施之一,被其它国家频繁地用来对中国出口企业进行贸易制裁,使得我国政府以及企业不得不面对着异常严峻的反补贴形势。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在应对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案件中所存在的政府有关部门对反补贴认识不足、我国反补贴政策缺乏规范、政府和企业对于反补贴案件应对不积极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美国商务部在07年3月30日对中国铜版纸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以来,中国面临的反补贴形势开始严峻起来。反补贴措施由原来理论上的威胁变成了现实中的威胁。本文以ASCM为主要研究基础,兼顾DSB的实际操作,尝试分析可诉性补贴的定义,联系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可诉性补贴,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度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迅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地之一的美国已经建立起了跨国并购反补贴法律规制,且深层次上缘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跨国并购的目的疑虑,故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实行严苛的审查,拒绝所谓的基于政府补贴的跨国并购.我国应完善跨国并购反补贴法律制度,在拟出台的《外国投资法》和将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跨国并购反补贴条款,并完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补贴和融资政策.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财政资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人民币汇率的一项主要指责是将所谓人民币汇率低估与中国对出口产品的补贴挂钩,指责人民币汇率构成WTO法上的补贴,并以提交国际或国内解决相威胁。通过WTO《反补贴协定》对财政资助的规定进行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既不构成WTO《反补贴协定》第1条第1款(a)项规定的财政资助,也不符合《反补贴协定》例示性清单的例举,不构成我国对出口产品的财政资助和出口补贴。美国这些举动的意图不排除是通过施压欲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但我国应对这些举动进行跟踪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