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版本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或读物相继问世,它显示出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出现了令人喜悦的崭新局面。在万紫千红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园地里,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由中央党校叶扬教授等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简明读本》(以下简称《简明读本》)。这是一本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好书。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乌列主义研究所编辑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通讯》(季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主办的《乌克思主义研究》(季刊)、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双月刊)以及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专刊,为贯彻落实全国党代会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求,促进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决定联合举办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征文活动。 征文时间:自一九八六年一月起,至年底止。  相似文献   

3.
下面刊载的《科学社会主义》大纲(初稿)和《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大纲(内容提要),是中央党校和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仅供大家内部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出发,破除了一系列误解社会主义的传统的固定的观念,规定了在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它在实践上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理论上是创造性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本文试就《决定》如何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谈一点自己在学习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奚广庆 1938年生,辽宁大连人。1960年中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并留校工作,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的主攻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史、马列主义发展史。主要著作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著者之一)、《科学社会主义简史》(合著)、《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副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主编)、《政治学概论》(主编)、《社会主义论库》(副主编),等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为十二条原则。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位于湖北武汉风景秀丽的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建于1984年,其前身为政治系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该所现有一个博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两个硕土点(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专业);设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史、政治学、国外社会主义、社会学等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以及《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该所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为主,并兼有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专业的科研、教学机构。现任所长李会滨,副所长徐育苗。  相似文献   

8.
怎样论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作用,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材需要注意的问题。任勇同志《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作用》(本刋1983年第六期,以下简称《作用》)对现有教材的写法提出质疑,认为必须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剩余价值学说未系统形成的基础上闸述第二发现对科社的创立作用。对《作用》的质疑和观点,笔者谈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高骞 1931年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苏联东欧学会副会长。自1947年起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并着重于研究改革理论。主编过《在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杜会主义改革》、《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理论比较》《历史的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研完》等书。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理论上进行了精辟分析,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然而,有的同志却怀疑起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性。显然,科学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二字,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而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社会主义》编,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二字的再思考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它在我国现行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中都有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科学社会主义》等科学社会主义教材都把战略和策略问题作为一章来论述,并且都把斯大林1924年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给战略策略所下的定义作为经典的定义即  相似文献   

12.
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高原教授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一书,自1981年2月间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原教育部早就发文确定此书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1984年底,在高原教授主持下,根据党的十二大和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精神,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几位同志对本书再次进行修改,形成了1984年修订本(即第四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样,到目前为止,该书已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订,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理论刊物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附设编辑部《科学社会主义》杂志1995年征订通知《科学社会主义》杂志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理论刊物,编辑部附设在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科学社会主义》杂志以马克...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200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主办“民主执政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赵曜、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朱峻峰等首都理论界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民主执政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主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研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不是搞农业社会主义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江苏省《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满怀信心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评论员文章,驳斥有人说我们在建设农业社会主义。文章说,《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跟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不对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毫无疑问,这些成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6月28日,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与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举办了“思想的力量——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有关领导,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高校,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经济工作委员会党校、中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党校、中共闵行区委党校的专家、教授以及来自《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的记者40余人济济一堂,畅所欲言。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常务副…  相似文献   

17.
由我们教研部和地方党校同志共同协作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大纲》(试用本)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面对90年代社会主义的严峻形势和面临的种种挑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公开出版八种《科学社会主义》教材。这些教材都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并能紧密地联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对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发展。本文拟就这几种教材,对如何建立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会滨,1934年生,江西省都昌县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执教于该校至今。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担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著作的主要编著人;发表有《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等论文50多篇;正在撰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180周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近日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理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