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伯礼  余俊 《法律科学》2009,27(6):51-58
环境权概念体现着西方个人权利文化与中华法系和谐文化的合壁,它分为环境伦理权利、环境法律权利、环境现实权利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的衔接和循环是环境权的运行之道。环境权的宪法化,是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逻辑起点。大陆法系主要通过立法手段实现环境权,英美法系则主要通过司法手段促进环境权的发展,在不同语境中环境权宪法化的路径选择与运行之道虽有所不同,但可相互借鉴和移植。  相似文献   

2.
质疑公民环境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徐祥民  张锋 《法学》2004,(2):68-74
公民环境权论者所述的以对环境要素和环境功能的使用为内容的环境使用权 ,都可以归入财产权和人身权。设计这种权利的后果是必然造成环境生活使用权和环境生产使用权的矛盾 ,从而使公民本来享有的健康权、生命权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按照用法定界限解决环境生活使用权和环境生产使用权之间矛盾的逻辑 ,导引出的结果是 :行政法律关系对两种虚构的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取代。国家环境管理权的介入即取消了公民的环境生活使用权 ,也把环境的生产使用权变成了依据行政法律所负有的义务。运用以环境要素和环境功能为内容的环境使用权 ,无法实现对整体的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之外的环境要素、环境功能的保护。在公民环境使用权和以这种权利为核心内容的公民环境权的基础上 ,无法建立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环境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它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环境法律问题。环境权及其学说在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法律上确认、保障环境权,从理论上研究环境权的意义、作用和特征,对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徐祥民 《中国法学》2004,(2):109-116
公民环境权论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人类整体性的环境权中包含个体性环境权这个基础性判断是立不住的。人类环境权中的人类是集合概念,这种意义上的人类所享有的权利不必然落实在作为人类的分子的自然人身上。地球环境是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客观利益,而不是以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为前提的权利。在这种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面前,每个人都只是客观的享受者,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创立者和法律意义上的请求者。所谓环境权不是关于具体的环境利益享有者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概念,而是人类整体与人类个体关系的概念。在环境的整体利益和综合利益之下发生的人类个体的单独的、分配性的利益关系是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与之相联系的权利是财产权、人身权,而不是环境权。在这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侵权是对财产权、人身权等的侵犯,而不是对环境权的侵犯。公民环境权论者以权利制约权利的设想是一个编不圆的美丽花环。他们所论述的“环境参与权”的实质是参与权,不是环境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国外的和中国的、传统的和主流的法律关系理论的追根求源和分析,提出了“要区别法定关系与法律关系、现实关系与想象关系、原始关系与侵权关系”的观点,主张法律关系向法定关系靠拢、想象关系与现实关系脱钩、侵权关系与原始关系分开。提出了狭义的法律关系和广义的法律关系的概念。主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行为(包括行为状态等各种行为)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既包括主体之间的人与人之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这种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一种广义的法律关系,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规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法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由于企业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接连发生,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环境责任缺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义务,即企业应当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环境权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权利,而是包括多种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内的一种成体系化的理论。企业环境权是环境权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权理论应当成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治需要特定类型的文化作为根基,这种类型的文化特点是公泉有强烈的环境权利意识。能自觉遵守法律,并在环境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能够广泛地参与。只有公束参与,环境法律文化结构中的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才能和谐统一,环境法治才可以实现。公泉法律意识的提高需要大众化的环境教育,公泉认同是环境权的本原。法科大学生作为公粟内的一个群体,对其进行环境法学专业化教育要立足于公粟生活世界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环境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挽救人类于环境危机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权利,是生态文明的保障。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目前未被明确地纳入我国法律规范之中,使得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的趋势未能得到全面控制,公民环境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公民环境权的高度肯定,我们应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而积极完善我国环境权。  相似文献   

9.
以个体为逻辑基点的传统法学难以应对整体性的环境问题。以整体为逻辑基点,新型的权利依据、法律关系和诉讼目标呈现出环境公益诉讼的非传统性。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依据是生态公益所衍生的无法私有化的整体权利即环境权,及其派生的并由成分利益所衍生的生态公益维护权等环境成员权。传统法律中只有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整体”的法律关系,而只有环境权下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整体对整体”与“整体对个体”的新型法律关系才能产生环境公益诉讼。生态损害的难以恢复性决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只能以预防为核心目标,区别于传统诉讼的填补损害或惩戒目标。环境公益诉讼的非传统性要求革故鼎新式的系统性制度建构:尊重法律关系理论,确认环境公益诉讼的另类本质;尊重公众及成员的合法权益,重构实质原告与形式原告制度;践行保护优先,建立生态公益预防责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环境权概念的基础研究内容庞杂,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对环境权的实证研究亦缺乏法律依据和案例支持。因而环境权之概念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非实然权利。环境权之概念仍可被其它核心概念替代为环境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明德 《法学研究》2002,(5):98-107
生态法的概念应包括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三个内容 ;包含从时间维度出发的地球权利和地球义务即代间权的问题 ,以及处理生态化社会阶段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其伦理学基础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 ;其经济学基础是生态经济学 ;其法哲学基础是生态本位主义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人权法在我国人权法制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客观、准确、充分和一致的认识。这既不利于我国对国际人权法规则的进一步接受和适用,也不利于我国人权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应从国际人权法的自身情况出发,以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和原则为指导,并以有利于我国人权法制建设和人权状况的改善为目标,对国际人权法在我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切适当而必要的步骤和措施,健全和完善人权法制,并促进人权状况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dopts a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in England and Wales.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 legality and proportionality, it argues that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must rest on a divisible conception of liberty. Such a conception must distinguish clearly between the liberty lost, and the rights restricted, by the imposition of the custodial sentence as oppos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isons (the key distinction). In order for this to be achieved, the conception of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must also establish the purpose or purposes of the custodial sanction as distinct from the purpose of prison administration.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German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mmon law concept of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is unstable. Vacillating between a divisible and indivisible conception of the prisoner's liberty, the English conception of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lacks a foundation firm enough to satisfy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 legality and proportionality.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栋  胡欣宇 《行政与法》2006,(2):125-127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法制的角度来看,与科学发展观关系最为直接的是环境法律体系。科学发展观也为环境法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基本理念。结合这一理念和法学、哲学等理论,从法理到宪法以及环境法律制度的不同层面,实践和完善环境保护的“代际公平”、“预防优先”、“公共委托”等环境法律制度,是我国应对环境危机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in particular, medically assisted human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RT) have provoked a revolution in the sphere of family relations, generating a series of ethical and legal conflict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 without ignoring the international sphere, give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phenomenon. The emerging legal issue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filter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spect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ioethics in general, but a “passage obligé” given that certain concepts find their explanation and coordinate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It 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human rights is presented. The applicable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legal instruments and principles shall be mentioned, as well as a brief comparison of national legal frameworks in Europe. The emerging bio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are examined in correlation with the response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through its case law aimed at balancing conflicting rights when faced with issues pertaining to ART. Lastly, the article presents in more detail the particular legal issues under debate in France and Italy, two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specific legislation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6.
盂伟 《法学论坛》2004,19(6):74-77
在环境伦理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性的道德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可以发现: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7.
李天相  吴真 《行政与法》2014,(1):115-118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环境法究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学者们出于侧重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观的不同,在环境法是否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熵的理论研究方法,兼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系统论等科学研究成果认为,环境法调整的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自身运动之间的协调关系,简而言之,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幸福问题是值得法学界重视的问题。在人类观念史上,幸福存在着德性与感性的二元张力,但在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里,这种张力逐渐消失,幸福往往被等同为物质财富或形式上的权利的多少,这进而容易导致权利的异化以及从财富的绝对数量等单一维度评价法律制度的弊端。要正确评价法律制度在促进幸福实现中的作用,有必要探讨幸福指数这更客观、更丰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法学引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文主义法学是指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法学观点或法学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法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人作为目的。人文主义法学的基本原则及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原则促进了权利、人权、自由的产生和发展;防范人的恶性原则促进了法治概念、民主政府、分权、法律程序、法律监督的产生和发展;宽容人的弱点原则主张法律对人的行为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鼓励人的优点原则主张法律允许人们参与法律实践活动、鼓励人的奉献行为。人文主义法学的兴起将促进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Heart of Human Rights develops an account of human rights as legal entities that serve important moral purposes in a legitimat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actice. This paper examines Allen Buchanan’s general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legitimacy and aims to expand that concept by emphasizing its connection with several ideas developed in the book abou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a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When it incorporates those ideas, Buchanan’s ‘Metacoordination View’ can be seen to set a standard of legitimacy not only for assessments of an international scheme of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but also for the basic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of domestic states. Furthermore, we can see how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human rights bears on legitimacy assessments of particular domestic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